首页  >   历史脉络

承载两岸史实的万松关

2014-01-24 14:59

  烽火销烟古雄关

  万松关,除了作为古代的交通要塞外,更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以明、清时期的战事最多,战斗最为激烈,场面最为悲壮。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漳州(海澄)月港“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市镇繁华富甲一方”,引起了倭寇的垂涎和觊觎。据《海澄县志》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三月,倭寇猝犯长屿堡,时堡初筑,守备方锐,不能入,时为参将戚继光大破之。”隔年,数千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侵入九龙江两岸大肆抢劫。闻讯后,戚继光立即调兵遣将四面合围,在万松岭附近的蔡坂社打了一场大胜仗,烧毁倭船数十艘,全歼倭寇于万松岭下,在万松岭的历史上写下了抗倭保乡光辉的一页。

  时隔不久,倭祸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于是也就有了万松关(筑石为城,踞关护乡保民)之由来。在这里,有必要着重一提的是,闻名中外的福建土楼,即“圆楼”,据称是明嘉靖年间,九龙江下游及比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创造出来的,也即土楼根潭漳州。此推断是现漳州历史学会副会长、漳州市文化局文物科原科长、土楼专家曾五岳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

  清代初年,清廷派重兵驻守关上,并且设立“五营寨”。现遗址尚存,其中第一寨东北角留有一方石台,第二寨正门仍留有石刻横匾“龙浦金汤”。顺便说明一下,这里的“寨”其实也是土楼建筑风格。当时,民族英雄郑成功进兵漳州,从东路出发,万松关为必经之地。清军守将赖国显率部刘国轩把守这个关隘,征战经年,互有胜负,后赖国显命刘国轩抵御,并将关隘紧闭。

  郑成功遣谋土往说国轩,晓以民族大义,刘遂弃暗投明,献关而降。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派大将甘辉等进攻长泰,福建总督陈锦从泉州来援,在万松关下与郑军交战,全军被歼,陈锦只身逃脱,为部下所杀。(《闽海记要》)此后,郑成功一面派兵围攻漳州,一面屯守江东桥阻击清援军,“……金砺自长泰进屯漳州城北,分兵万松关为犄角,七战皆胜,漳州围解,海澄、南靖、漳浦诸县悉定……”(《清史》列传十八)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派刘国轩进取万松关下的江东桥,清守将王重禄、吕韬等败逃,刘国轩炸断桥以绝来往,分兵击败从漳州来援的清兵。(《海上见闻录》)

  在万松关发生的历次战役中,最精彩、激烈、悲壮的当数太平军与清兵发生的激战。据清史及有关史料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太平天国骁将侍王李世贤率军由浙江、江西夺关而过,进驻漳州。闽浙总督左宗堂于翌年初调浙江提督高连升驻万松关,以绝太平军出海去路。十一月,又调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台湾阿罩雾人,祖籍平和县)率军至漳州,驻扎洋州地方(据考证,洋州应是现在的长洲,古称瀛洲,恐笔误,供参考);十二月,移驻万松关。李世贤用计设伏,“先以羸卒诱,击走之。”而后将500名台勇和其他清军几千人团团围住,“文察督勇奋斗,压鏖战五时,所部残余略尽,援兵不至,突围不能出;遂中枪,殁于阵”,享年37岁。经此一役,万松关名扬天下。

  另据史料记载,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初六,闽浙总督左宗棠驻漳州,协助解决兵灾善后。此外,左宗棠还凭吊了万松关古战场,慨然在万松关题下篆书纪事碑铭,镌刻于关门附近的巨石之上。该碑高246厘米,宽82米。大字为小篆体,高27厘米,宽12厘米;小字为楷书,字径5厘米。碑文内容为:“率师徒,徂岭峤,穷山穴,截海徼,龙岩复,漳州平,寇乱息,皇心宁。同治四年秋。”书迹清晰如初,线条优美,表现出古朴典美、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如今该碑已成了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的好范本(已列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万松关的军事重要性随着岁月的流逝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特殊的军事、历史、地理意义却早已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