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老爷公,姓吴,名夲,福建省同安县积善里白礁人,宋太宗四年三月十四夜,其母梦见太白金星偕诸天神护送一童子曰:“此童乃是紫薇星下凡”。翌日辰时,大帝诞世,大帝自幼聪颖,博览群经,尤擅长歧黄之术,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五月二日飞升。明永乐年间,以丝绵过脉治愈国母郛疾,被剌封保生大帝,并御赐通天冠九龙袍。从祀天上圣母(妈祖)、关圣帝君、城隍、中坛元帅、司命灶君、观音佛祖、福德正神、苏府王爷、赵元帅、文状元、武状元、西秦王爷等诸神祗。
两岸保生大帝渊源
南靖县和溪镇慈济行宫
南靖县和溪镇有一座保生大帝庙——慈济行宫。宋末元初,元兵南下,宋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义军,由江西赣州移师福建龙岩至漳州一带。部分闽籍官兵屯扎南靖县和溪边界,由于连连战事,为祈求平安,将龙海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请到和溪驻营地供奉,并兴建“慈济行宫”,作为军队的保护神。明代中叶,行宫屡遭水火之患,保生大帝金身像由林野社林氏族人待奉。正德年间,行宫被大水冲毁,至嘉靖年间,林氏族人将保生大帝金身和香炉置于新建庙宇之中,改名“万灵宫”。明代初期,龙海白礁慈济宫曾派人到和溪要回保生大帝金身雕像,后经协商,并掷“圣杯”决定,由此,保生大帝神像留在和溪。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慈济行宫被南靖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保护单位。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和溪林氏先民开始有人迁徙台湾,由于渡海路途艰险,他们便携带保生大帝香火一起同行,以祈福平安,到台湾后,经过开垦发展,日渐丰硕,就在居住地建庙供奉。
迁徙台湾的林氏族人没有因此忘记南靖祖地,在清代光绪年间,居住在南投县草屯镇的林氏后裔汇款回南靖,对万灵宫进行重修。
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开展破“四旧”运动,万灵宫被毁,但保生大帝金身和香炉被林坂村村民藏匿而得以保存下来。一九九二年,和溪镇民众倡议重建慈济行宫,消息传到台湾,得到岛内信众的支持。同年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先生多冷从台湾到和溪实地勘察,并筹集资金两万元人民币,金箔十二万张助建。一九九三年十月,和溪慈济行宫竣工。它仿龙海角美白礁慈济宫正殿兴建,慈济行宫坐东南向西北,左右形如两座狮山,俨然镇守行宫两旁,后有七座山包环绕,称为“七星拱月”,前方碧云山峰,犹如笔架立于案前。
现在在和溪慈济行宫内保存着一百九十幅吴真人传奇故事壁画,还有吴真人医药处方二百三十首,其中,成人内科一百二十二首,儿科、眼科、外科各三十六首。由于台湾信众经常回到和溪慈济行宫进香、赠送许多的匾额,行宫内悬挂着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周大围赠送的“惠溥群生”、台湾宜兰县玉尊宫主委李炳南赠送的“功高博施”、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林黄河赠送的“东佑月眉”、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会发行人吴永成赠送的“保国生民”牌匾。
一九九八年夏天,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第三任会长赖焕樟回南靖慈济行宫进香,并复印保生大帝二百三十多首医药处方回台湾。近几年来,台湾林氏宗亲和众多信众前来和溪慈济行宫进香,开展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
据考证,当年龙海白礁慈济宫在雕刻保生大帝金身时,用一颗原木雕刻了三尊大帝金身,一尊存放白礁慈济宫,在“文革”中被烧毁;一尊随郑成功部下到台湾,现供奉在学甲慈济宫;还有一尊被文天祥带到南靖和溪,供奉在慈济行宫。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