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保生大帝——两岸民间的共同神祗

2014-04-11 16:53

  台湾南投县草屯镇龙德庙

  座落在台湾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碧山路一一五八号的“龙德庙”,与南靖林氏始祖林长青公后裔有着久远的渊源。和溪镇永丰里麟野社林氏族人,清初东渡台湾谋生,为祈求沿途平安,从南靖和溪镇慈济行宫携保生大帝香火一同渡台,到台湾后,几经传展,于康熙年间自梅仔坑徙居月眉厝,逐渐形成林姓血缘聚落。南靖县林氏族人初居月眉厝,为祈福庇佑,在康熙六年丁未二月起陆续敬雕保生大帝神像古奉祀,并以竹材构建了一座简陋宗祠于北投山麓柴梳岩处(今之碧山岩),前厅奉祀保生大帝,后厅奉祀观音佛祖。后因山洪致前厅崩毁,将保生大帝迁至月眉厝庄内通往彰化、鹿港、南投、北投的三叉路口古榕处。由于保生大帝系南北投一带之神医,信众日增,香火鼎盛,原有的祠庙已过于狭小,到乾隆五十年代,由六房林浸捐出比邻的小祠,在小祠的原址上重新兴建(现址),时至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十一月完工。

  月眉厝“龙德庙”经过多次修建。嘉庆八年癸亥曾进行过小范围修建,在道光二十九年已酉由总理六房林文海、阪塘房林水汴、白须房林赞等三人倡议,庄民集资七百余元重修,于咸丰元年辛亥桂月竣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七月,猫罗溪洪水泛滥成灾,龙德庙护龙毁塌,六年后,于光绪三十年甲辰,经林月明、林憨两人倡议,庄民再度集资五百余元将护龙等损毁处修复。

  一九二0年冬重修,一九三五年春重修两顶神舆以供出巡之用。一九五二年春,拜亭四点金木柱因风吹雨淋而腐朽,经总理林金江、林荣彬组织募集资金,聘请南投县名匠林庆尧雕塑龙柱。一九五七年,林金江夫人倡议重修从祀神祗殿,于是聘请六房林祈洽、溪头李锥对祠庙进行彩绘,历经两年,完成正殿的装饰,后因台湾“八·七”水灾,致使祠庙护龙毁塌,重修工程中断。

  时至一九六二年,庄民再次募款对龙德庙进行重修,将庙宇正殿土墙改为砖墙,并复建两侧翼房。一九六九年,茂原企业公司周灶春出资万余元聘请磺溪黄师傅父子重修拜亭,翌年已酉桐月望日,保生大帝圣诞日竣工。一九七0年,管理人林金兴发动庄民筹集五千余元为保生大帝重修金身,蒲月竣工入火。同年由林镇河等人筹集五万余元复建左护龙。一九七六年,由祠庙管理委员会替代管理人制度,筹集七十余万元,聘请白鬚房林国益重修,同时复建右护龙,翌年桂月竣工,龙德庙得以恢复原状。一九七八年戊午桐月,保生大帝一千年圣诞,组织巡游草屯镇,并举行焰火晚会庆祝。台湾草屯镇龙德庙主奉祀大典大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四、十五隆重举行,此时信徒云集,演戏庆祝,热闹非凡。

  台湾草屯镇“龙德庙”随历经几百年风雨,几经变迁,由于其建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一九八五年被台湾有关部门列为三级古迹。

  如今龙德庙香火依旧鼎盛,信众在上香祈福的同时,也记住了它的变迁历史和神祗渊源。从龙德庙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自古就是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久远情结,在两岸交往不断深入的今天,民间交流活动将更加频繁,走亲戚、做生意、祈平安、增了解、促和谐、创双赢的大好局面也必定会继续传承下去。(林躍光 著)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