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浦县湖西盆地的中心,有三条溪流穿越绿野平畴,在九墩桥交汇为官塘溪,再流经赤湖乡汇入东海。诒安堡(上图)就夹在溪湾之中的田野里。从诒安堡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座城堡与对岸的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300年前,它的主人黄性震就是从这里走出湖西,而后演绎出一曲“一言安台”的故事。
黄性震,字元起,号静庵,漳浦湖西人,自幼刻苦读书,胸怀大志。清初,清廷与郑氏政权在东南沿海展开了长达30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早年,黄性震投靠郑氏政权,参加抗清斗争,曾在郑成功的军队做百夫长,后在郑经手下任候补佥事道。郑成功去世后,郑氏政权的统治日益腐败,连年摊派重税,强抓壮丁入伍,激起了百姓的不满和反抗。黄性震审时度势,弃郑归清。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坐镇漳州,筹划收复台湾之大计,但一直未得良策。曾与郑经相处多年,对闽台战略要地、军事形势了如指掌的黄性震,敏锐觉察到这是“男儿立功之秋也”。于是,他腰佩长剑,迈入姚启圣的军门,陈述了“平台十策”,其核心就是“攻心”。
据史料记载,黄性震向姚启圣阐述“平台十策”时说道,郑氏熟悉海上形势,台湾海外天险,实在难以用力。现在郑经沉溺酒色,儿子幼弱,诸将各怀异心。若能不吝官爵、金帛,诱致其党羽,收买其心腹,平定台湾就很容易了。后来,待清军出师龙虎山,大破郑军于西溪,夺取江东桥、水晶坪等地后,黄性震认为时机已成熟,可以进行招抚了。于是,他在漳州大开“修来馆”,凡来降者均给予官服、车骑或白银,即使逃回郑管区也不追究。这一招果然管用,从康熙十七年六月起,前后共有13万名郑氏官兵被招降。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经被迫撤回台湾岛,并于次年病死。此时,黄性震又请求发布禁令,禁止杀害滞留金门、厦门的郑军官兵,使数十万人幸免于难。
黄性震提出的“先攻心,后招抚”策略,起到化敌为友的效果,严重削弱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对收复台湾起到了重要作用。台湾收复后,清廷授予黄性震军功正一品。康熙皇帝曾在一天之内接见他三次,对他赞赏有加。
黄性震奔波在为官为宦的旅途中,身上沾满异地的风尘,心中却时时惦记着故乡。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黄性震因病回乡时,用历年积蓄的俸银,在家乡动工兴建了诒安堡,作为族人聚居御盗之所。其间,他南下广东,西进四川,四处寻找因兵灾匪害而流离各地的黄氏族人,帮助他们迁回诒安堡定居。同时,他还在家乡设置义田、重兴庙学,疏浚梁山诸水。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十月诒安堡竣工,前后仅用15个月。最终定名为诒安堡,就是取“一言安台”之意。
数百年来,黄氏后人不断从诒安堡里走出,走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台北、基隆、台中等地垦拓,形成台湾的“湖西派”黄姓。
如今的诒安堡仅余百来户黄姓族人,虽已不见当年的繁荣景象,但在宗祠内,仍可见“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筑堡立宗敦睦骏马腾,置业义学招贤总吉昌”等对联,仿佛在诉说着诒安堡先人建造城堡、设置义学的义举。这,也成了两岸黄氏族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精神砥柱。(记者 陈梦婕通讯员 张文毅 蓝智伟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