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同根神缘看学甲

2014-09-17 16:16 福建日报

  同根神缘看学甲

  采访地点:台湾台南学甲区

  说起台南的学甲慈济宫,历史悠久、香火兴旺自不必说,而且宫庙内的文物也特别多,更是令不少人想一睹为快。其中,最为神奇的是,学甲慈济宫祀奉的保生大帝神像,是当年福建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建庙时,用一棵原木雕出的三尊金身之一,也就是保生二大帝,至今已有800年历史了。

  台南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尚德告诉记者,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百姓李胜自白礁慈济祖宫携保生二大帝神像渡海来台,在学甲将军溪头前寮渡口上岸后,便在今天的学甲镇下社角部落定居。后来,这尊保生大帝神像成为当地百姓虔诚信仰的保护神。

  走进学甲慈济宫,记者见到,这里的主体建筑分为前殿、正殿、后殿,大体保持着清嘉庆至咸丰年间的建筑风貌。正殿里供奉着保生二大帝,庄重而沉稳,陪祀的有三官大帝、谢府元帅谢玄、中坛太子、虎爷,香火旺盛。

  周尚德介绍说,学甲慈济宫最初只是一座简单的草寮,1701年起才开始正式建庙,后来陆续经过七次重修。2005年,又进行了古迹彩绘修复,现在庙里的彩绘、书法、剪黏作品等颇为珍贵。

  1860年改建时,学甲慈济宫聘请了台湾名艺师叶王(叶麟趾)制作交趾陶,装饰于壁堵、庙顶,成为镇庙之宝。而1929年整修时,由于许多交趾陶风化腐朽,庙方又聘请汕头剪黏名匠何金龙,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如今,庙壁上尚有“空城计”、“狄青战天化”、“百忍堂”、“梁武帝升道”等多幅珍贵作品。

  由于叶王作品的稀有名贵,1980年庙里遭窃,损失交趾陶56件,2003年震旦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永泰意外购得其中的36件,又捐赠给了学甲慈济宫。于是,庙方决定建立“叶王交趾陶文物馆”,目前馆内藏有叶王作品100多件。

  何金龙的剪黏作品也是慈济宫建筑的一绝。走进学甲慈济宫,今人仍可以在庙壁上看到“古城会”、“打黄盖”、“鸿门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剪黏作品,十分精巧。

  正殿内有台湾书法家杨草仙先生于90高龄时,手书的狂草“龙飞”、“凤舞”四字,字长四尺,颇具特色。同时,山川殿门神是由台南彩绘名匠潘丽水所绘,而两旁的龙、虎门门神彩绘,则是由台湾名家李汉卿所构绘。庙中楹联也多出自名人之手,如正殿中可见叶公超、钱大钧所写的对联,后殿则有吴三连、黄雪村、宗孝忱的作品。此外,学甲慈济宫前,还有一对高达19米的红桧木旗杆,远近闻名。这是1953年由慈济宫信徒捐建,采用了直双斗座、二斗二箍的形式,构造精妙。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是学甲慈济宫最重要的年度祭典——“上白礁谒祖祭典”。每逢此时,由花车和歌仔戏班组成的谒祖队伍就会聚集在学甲慈济宫,一起前往学甲区头前寮将军溪寻根谒祖,遥拜海峡对岸的龙海白礁慈济宫,同时高诵“上白礁”祭文。“上白礁谒祖祭典”延续300多年,从未间断。2008年,原台南县政府公告“学甲上白礁暨刈香”为“台南县县定文化资产”,开始对这一传统习俗进行保护。

  这些年,闽台两地的慈济宫庙交流不断,宗亲信众往来也日渐热络。每年,都会有数百名台湾保生大帝信众来到南靖和溪慈济行宫进香朝拜,谒祖寻根,他们也成为保生二大帝和三大帝之间的“信使”,延续着数百年来传承不断的海峡神缘。

  周尚德感慨地说,保生大帝在世时是神医,对上门求医者无论贫富贵贱来者不拒,羽化后他成为两岸民众共同供奉的神明,成为两岸同胞情感交流的纽带。“两岸的保生大帝信仰同根同源,不分彼此,两岸同胞应携手弘扬其仁医仁术、济世救人的精神。”(本报驻台记者李向娟)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