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一棵樟木三尊金身的两岸奇缘

2014-09-17 16:17 福建日报

  当年,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在雕刻保生大帝金身时,用一棵原木雕刻了三尊金身,其中大帝留在白礁慈济祖宫,可惜在“文革”期间被烧毁;二大帝由郑成功部下带到了台湾,供奉在台南学甲慈济宫;三大帝则由文天祥部下带到南靖和溪镇,供奉于和溪慈济行宫。且看——

  一棵樟木三尊金身的两岸奇缘

  采访地点:福建南靖和溪镇

奉祀于和溪慈济行宫的保生三大帝神像。(资料图片)

  祖庙来的神像

  始建于1277年的南靖和溪慈济行宫里,供奉着一尊特殊的保生大帝神像。神像按宋代的雕刻工艺,用黄金浮雕九尾龙,古朴庄重,是目前海峡两岸仅存的两尊宋元时期雕刻的保生大帝金身神像之一。而另外一尊,就供奉在海峡对岸的台南学甲慈济宫,保生大帝的信众更是遍及全台。

  1991年,时任台南学甲慈济宫主任委员、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与台湾宗教委员会教授李炳南等人专程赴和溪慈济行宫考察。经过考证,和溪慈济行宫与学甲慈济宫奉祀的两尊保生大帝神像不仅是同一年代的,而且出自同一株樟木,并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

  这两尊保生大帝神像究竟有何渊源?原来,当年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在雕刻保生大帝金身时,用一棵原木分别雕刻了三尊金身,大帝留在白礁慈济祖宫,可惜后来在“文革”中被烧毁;二大帝由郑成功部下带去了台湾,供奉在台南学甲慈济宫;三大帝则由文天祥部下带到南靖和溪,就供奉在和溪慈济行宫。

  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元兵南下,闽南各地的庙宇多数遭到破坏。宋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义军由江西赣州移师福建漳州至龙岩一带,部分闽南籍士兵在派驻南靖和溪境内练兵时,将龙海白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神像抬到了和溪驻营地,并兴建“慈济行宫”供奉之,作为部队的保护神。久而久之,和溪慈济行宫成为青、白礁慈济祖宫之外最重要的慈济宫庙,在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初期,白礁慈济祖宫曾派人到南靖,欲要回保生大帝金身,经过当地村民挽留,双方在神像前掷“圣杯”决定,保生大帝神像愿意继续留驻和溪,不回白礁祖宫。明代中叶,行宫屡遭水火之患,神像由林氏族人侍奉。

  和溪慈济行宫是和溪麟野林氏家族历代奉祀的宫庙。清初,林氏家族步入鼎盛阶段,亦为人口外迁高潮及慈济行宫的香火旺盛时期。1701年,林氏十三代鹅房林公福、白髻房林日光,十四代大房林愿、七房林师佑、六房林沌等人最先迁台,暂住嘉义县梅山乡梅仔坑嵌顶,后定居于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其后,林氏十四代、十五代子孙陆续大量赴台,聚居草屯垦荒种植,并繁衍形成了月眉厝各庄林姓血缘聚落,为草屯镇四大姓之一。他们各自携带祖地慈济行宫的香火,在台湾的居住地建庙供奉。清光绪年间,移居南投草屯镇的林氏后裔陆续返乡,并捐款对慈济行宫进行重修。

  台湾送的牌匾

  “文革”期间,慈济行宫被毁。1992年,和溪镇群众倡议修复慈济行宫。同年夏天,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首任会长周大围多次前来实地勘察,亲自奠基,并募集资金2万元,金箔12万张(折合人民币12万元)助建宫庙。

  1993年10月,和溪慈济行宫竣工。行宫坐东南向西北,左有大片狮山,右有白石狮山,俨然两狮镇守,后有七个山包环绕,称为“七星拱月”。在慈济行宫主殿内,悬挂着众多的牌匾,大多数是台湾各地的分香庙宇和林氏乡亲所捐赠。其中,主殿置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惠溥群生”牌匾和台湾宜兰县玉尊宫“功高博施”牌匾;梁架悬挂台湾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捐赠的“东佑月眉”和“保国生民”牌匾;西殿置台北保安宫捐赠的“德配天地”匾额。另外,殿内金柱上也镌有台湾乡亲题名的对联,如“万姓同钦香火联两岸,灵火普照神恩造双天”等。如今,这些匾额与楹联成为两岸血脉相连、神缘互通的重要历史见证。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名台湾信众到和溪慈济行宫进香朝拜。2011年3月,和溪慈济行宫文化交流团首次到台湾参观访问。在台期间,麟野林氏宗亲除参加在南投县草屯镇北投埔林氏家庙举行的春祭典礼外,还到和溪慈济行宫迁播到台湾的分庙龙德庙、碧山岩等处实地考察。此外,交流团还先后到台北保安宫、台中赖厝元保宫、台南学甲慈济宫等台湾主要的保生大帝庙宇参访,所到之处,均受到台湾乡亲的热情接待。

  和溪慈济行宫管委会副主任林志坚告诉记者,今年10月,和溪慈济行宫将再次组团到台南学甲慈济宫等宫庙,开展交流参访,他表示:“两岸的兄弟宫庙交流,就像亲兄弟之间往来一样,特别亲切自然。台湾方面多次邀请和溪慈济行宫的三大帝金身巡台,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此事,希望能够早日成行。”(本报记者 刘国峰 陈梦婕 通讯员 林顺来)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