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礁溪协天庙的百年守望

2014-11-19 09:16 福建日报

  采访地点:台湾宜兰县礁溪乡

  刘深魁

  

  

  礁溪协天庙的镇庙之宝——“蚕丝关公”。 

  

  11日,宜兰县礁溪乡,晴空万里,海风习习。

  在香火鼎盛的礁溪协天庙前,一支阵头队伍浩浩荡荡,正抬着关帝神像绕境巡安布福,不远处的庙门内,巨大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令这项仪式愈加庄重。

  “这是圣德宫组织的进香团,圣德宫在屏东县满州乡,是协天庙在台湾最远的分庙之一。”敕建礁溪协天庙主任委员吴朝煌介绍说,礁溪协天庙分灵自东山的铜陵关帝庙,是东山关帝入台第一代关庙,也是北台湾地区最大的关帝宫庙。而由此分香的关帝宫庙达100多家,遍布全台各地,包括台北市香火最盛的行天宫。

  关帝香火衍播入台

  主祀关圣帝君,为何不叫“关帝庙”,而是称作“敕建协天庙”?

  台湾“世界关公文化交流中心”执行长许树祥向记者揭开了这一谜团。原来宜兰、基隆一带的漳州移民,多称关公为“协天大帝”,所以这里的关帝庙大多被命名为协天庙。而庙名中多了“敕建”两字,其背后自然也有着与皇权相关的历史故事。相传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朝钦差镇台使刘明灯巡视宜兰时,曾驻扎于协天庙,由于其部属误砍了庙后的枫树作柴薪,触犯了神威,后来士兵们都染上了重病。直到刘明灯跪在关帝君神像面前求救,士兵们才不药而愈。度过此劫后,刘明灯回朝奏请皇帝敕赐改建协天庙,并颁诏“敕建协天庙”匾额,皇帝的赐匾既给予了协天庙正统的地位,也促进了其在台湾的分灵传播。

  许树祥说,由于台湾北部的关帝庙宇以礁溪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文衡殿为主庙,因此在岛内便有了“北协南文”一说。

  据两岸地方史志资料所载,协天庙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当时正值宜兰开拓初期,有漳州平和县人林应狮等人欲前往台湾垦拓,因闻知东山关帝庙威灵显赫,行前便赴东山关帝庙分灵请奉关帝君神像,携之乘船渡海,抵台湾北部,在礁溪居住下来,并建庙奉祀关圣帝君供乡民膜拜,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那时居民稀少,加上水土不服,以致瘟疫盛行,人们朝不保夕。但是自建庙奉祀关圣帝君后,风调雨顺,民众安康。众民皆认为此乃协天大帝的神佑,便虔信膜拜,协天庙的香火由此日盛。后来,因协天庙关圣之灵应,佑及新竹、桃园、台北、基隆、花莲,各地纷纷建宫立庙,从协天庙分灵奉祀,协天庙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由于是自东山关帝庙分灵,至今庙中神龛内仍存有当年从祖庙分灵入台的“老二帝”(东山关帝庙的关公神像为“关圣大帝”),而且礁溪协天庙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也大都遵循着祖庙的古礼,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春祭,二月请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廿四为关帝祝寿,并进行祀典。

  “协天庙的祭典以春秋祭典与乞龟为主,每年此时,全台各地的分灵庙都会回协天庙进香,正殿内供满了上千座的关帝君神像,整个礁溪乡是人山人海。”吴朝煌说。

  两岸信众再续香缘

  记者拾级而上,步入前殿,迎面为一排方桌,只见礁溪协天庙管委会总干事施朝镇在伏案记录。“这些信众是专程赶来捐款捐物,支持圣祖殿二期工程的建设。2007年一期工程动工时,还有不少福建的信众跨海捐款呢。”施朝镇说,再过段时间,就要安置神龛、神像和香炉了,打算再去一趟东山,把祖庙的香火、香炉请进圣祖殿里供奉,再续两岸一脉香缘。

  走进协天庙正殿,中间奉祀的正是关圣帝君,不过在神桌上安坐的关公神像并非只有一尊,而是多达数十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施朝镇说,最有特色的当数“蚕丝关公”,它是全台唯一的一尊在庙内供奉的“蚕丝关公”,既是协天庙的最大特色,也是镇庙之宝。施朝镇介绍说,它是先以竹片或木片制成模型,待蚕在模型上吐丝后,再涂上涂料制作而成,结构细密,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我是较早一批到东山关帝庙寻根朝圣的台湾人。”吴朝煌说,“1991年4月24日,我带领台湾26座关帝庙宇的500名信众,去东山关帝庙寻根朝圣,当时两岸间还没有实现‘三通’,回去朝圣的路不好走哦,信众有的晕船晕机,吐了又吐,还有的病倒在路上,可最后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啊!”吴朝煌回忆道,为了“回娘家”,当时他们包机先到香港,再从香港坐船到汕头,再换乘开往东山的船,要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才能到祖庙。“路虽艰辛,但很值得!”这是吴朝煌对首次“朝圣之旅”的评价。吴朝煌清楚地记得,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台湾客人,当时东山不少学校都放了假,老师和学生列队欢迎,并和他们一起参加踩街巡游演出,大家载歌载舞,共话情谊,非常热闹。

  在管委会的办公室里,一行醒目的字映入记者眼帘,“天下关庙一家亲”。望着门外斑驳的廊柱,细细思量,两岸神同源、人同宗,而这七个字不正是几百年来两岸关帝信仰长盛不衰、割舍不断最真实的注脚吗?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