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 科技概述
【综述】 【科技法规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
【星火科技】 【社会发展科技】 【科学技术普及】
【综述】
坚持把重视运作、研究运作、善于运作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了新成就。自主创新环境日趋优化,把“科技政策落实年”确定为年度工作的核心主题,着力解决制约全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问题;有效推进科技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制建设,顺利开展网上审批工作,不断优化科技法制环境;激励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品牌战略实施、有效支持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落实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深入开展科普工作;落实《金融支持福建省企业自主创新指导意见》,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节能技改及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贷款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紧紧围绕重点和新兴产业,新启动或滚动安排了竹纤维纺织材料、液压传动技术、建筑节能等7个科技重大专项(专题),集中力量解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组织制订2008-2010年全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及其分领域规划,集聚创新要素为服务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着眼产业化和技术升级,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争取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支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实施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培养锻炼科技人才队伍。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大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组织实施工业高新技术项目研发与产业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发展,成功研发出新溶剂法制造再生竹纤维技术,陶瓷纤维、精密磨床、纺织用竹纤维材料、病毒性疾病新药等生产制造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科技特派员、星火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通过龙头带动、基地拉动、示范促动,加速农业优良品种、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深加工、集约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等领域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坚持服务基层、关注民生,以节能减排、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科技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科技部与省政府举行了新一轮省部会商,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备忘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产权发展合作议定书》;中科院与省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合作协议书》;构建“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推动建立了由13个部门组成的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科技工作重大问题加强协调、磋商与合作;引导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业技术联盟、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拓展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领域,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积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推进与全国知名院校之间、与兄弟省市之间、与国家在闽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建;进一步提高市县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省市共建方式,共同扶持区域特色明显的科技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全年累计下达省科技计划项目1497项、年度经费2.16亿元;获科技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356项、资助经费2.36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评选出200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200项;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根据科技部最新统计监测结果,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8位,较上年提升3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全省年专利申请13181件,增长16.22%,居全国第13位;获授权专利7937件,增长2.27%,居全国第11位。
【科技法规建设】
研究制定《福建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调整对市县科技项目的支持方式。重新修订《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修订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及其考核指标体系,草拟《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管理办法》《福建省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直属单位对外投资管理补充规定》《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等。联合省经贸委、国资委、总工会颁布实施《推进福建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深入开展的若干实施意见》;联合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制定《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联合省财政厅制定《福建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暂行办法》。《福建省科技进步条例》和《福建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被列入省人大2008-2012年立法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题汇报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科技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制建设有效推进,科技法制环境不断优化;实施《科技政策落实行动方案》,推动各级各部门构筑合力推进激励创新10大重点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协调、督促与指导有关单位加快研究制订全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细则,已颁布23项。
【科技体制改革】
继续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深化体制改革,批复同意福建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等9家开发所作为“因所制宜”改革试点;批复同意省机械研究所和福州木工机床研究所实行企业化转制。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联合省财政厅、省委编办、省人事厅研究出台《关于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若干意见》,设立科研院所基本科研经费,用于支持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分类梳理有关体制改革政策,研究提出16家省属开发所分类改革建议。设立区域科技重大项目,集成省、市科技资源,对市县重大科技发展需求予以重点支持,合力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重新修订《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调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类别,设立“面上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3个类别,营造公平竞争、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改革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由自下而上选择范围、被动受理改变为自上而下征集科技需求、主动设计,面向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广泛征集科技活动需求,确定科技工作重点方向。打破部门、区域界限,推动建立了由13个部门组成的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科技工作重大问题加强协调、磋商与合作。
【星火科技】
全年下达省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61项,计划经费总额695.5万元(当年下达567.5万元),其中农业“五新”项目35项、农产品加工示范项目11项;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5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8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65项,计划经费总额3904.5万元,其中:科技部经费799万元(已下达),省级科技经费3105.5万元(当年下达1771.7万元)。“一县一业科技示范”重大专项通过省科技厅的中期监理,其中——“‘政和白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建立了白茶标准化种植、有机茶示范片190多公顷,制订的《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政和县被认定为“中国白茶之乡”。选择光泽、古田等14个示范县(市、区)、61家单位参加第三轮专项实施,总投资1.93亿元,其中省科技厅专项经费1300万元,重点扶持畜牧、水产、优质稻、园艺作物、林业等特色产业。“一镇一品技术创新示范”专项的9个专题进展顺利,其中“南安市仑苍镇水暖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暨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开发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节水节能、安全性能高的温控龙头(一次合格率在90%以上),并建成“福建省水暖消防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校准/检测实验室”。深入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南安、明溪、上杭、漳浦、政和等5个县(市)被科技部列为2008年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全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已达16个。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启动实施“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提高食用菌良种化率,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强化“十一五”国家星火产业带建设,围绕林产业、花卉、果茶及食用菌等产业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成“福建省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福建省食用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库”获得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科技共享平台”“福建省特种稻创新平台”进展顺利,其中“福建省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保藏了3648个菌株。加强星火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7家国家级、50家省级星火行业技术中心,成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制定《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福建被科技部列入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全年安排与农民工培训相关的星火科技项目两项,“泉州市新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平台建设”已举办远程科技培训21期,培训1.4万多人次;三明市“新型农民星火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共举办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81期,培训1.2万多人次。
【社会发展科技】
全年受理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项目申报302项,确定立项88项,下达经费1325万元。推荐申报“雷公藤、短葶山麦冬GAP关键技术及新药研发”“废旧橡胶催化裂解高值化利用技术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两项,获科技部立项资助经费2100多万元。福州大学申报的“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可行性论证和综合评审。以节能减排、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抗癌基因新药K-22(抑制肿瘤的反义核苷酸)获得专利授权,治疗Ⅱ型糖尿病新中药制剂金糖宁胶囊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福建中药材GAP技术平台及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11个品种的13个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全省铺开,示范基地面积约420公顷,辐射面积590多公顷,带动面积4180多公顷;微生物新药中试基地建成,微生物新药项目获得两个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和4个新药注册批件,1个临床试验批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入展开,东山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验收,龙岩市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通过科技部国家专家组现场考评,永春县、仙游县、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获批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新罗区雁石镇礼邦村建立“九龙江流域礼邦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为九龙江流域治理和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食品安全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病毒性疾病诊断试剂、基因工程疫苗临床研究取得突破,申请毛细管电色谱电致发光检测技术、丙烯酰胺的荧光快速检测方法等一批国家发明专利。组织开展省外支援工作,安排西部对口帮扶“闽昌共建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福建厅建设”“西藏林芝地区野生黑木耳品种人工繁育研究”和“现场采证式多协议监控系统”等8个项目,资助金额140万元。“三峡库区适用技术服务平台二期建设”“宁夏彭阳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在重庆万州实施的“枇杷良种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基地建设”、在新疆昌吉州实施的“真空低温加工番茄果脯研究与应用”等对口帮扶项目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强警工作得到加强,配合公安部、科技部对泉州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现场验收考核,在全省45个县(市、区)开展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科学技术普及】
2007年10月~2008年5月,与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委、省科协等联合开展《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宣讲活动,指导各地学习宣传贯彻《科普条例》。2007年9月~2008年6月,与厦门市科技局共同开展“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百校行动”第二活动年活动,深入老区、山区和边远地区50多所小学开展送科技送知识服务,共有8000多名小学生接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和科普知识的教育培训。以“携手建设创新型省份,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为主题,与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共同举办2008年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全省有3045个单位、3.6万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人才活动周,共组织各类活动8015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212.1万人次,其中与农村及农民有关的科普活动1626场(次),参与活动的农民群众达145.68万人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实施科技星火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技协、村会协作、农业科技110、农村科技信息化和农家书屋建设等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