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在104岁华诞庆典上喜气洋溢
10月22日晚,福州白龙宾馆欢声笑语,灯火辉煌。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104岁华诞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200余名来自福建省的各界人士及张老的家人和亲朋好友聚集一起,为张老贺寿。整个庆典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海峡彼岸还发来了贺电,更是让这位世纪老人兴奋不已。
世纪沧桑 海峡茶缘
张天福,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精于妇产科。1911年,父亲领着全家3口迁回故乡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的小学和中学是在故乡就读。
中学毕业后,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希望将来成为名医,为百姓解除疾苦。但张天福看到当时的中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尤其是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商量后决心报考农业学校,厉志农业,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1929年,他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旋即于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时,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出任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他不仅研究福建茶叶,而且还用心研究根系福建的台湾茶叶。1934年6月,他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进行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考察了原自福建的台湾茶叶生产情况,对海峡两岸茶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总体的了解。同年8月,他到闽东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1939年,因抗日战争,学校与茶场分别内迁连城和崇安(现武夷山市)。1940—1942年,他又在崇安创办了福建示范茶厂并出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后来,回到了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1946年,他应聘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新中国诞生后,张天福先后应聘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中国茶叶公司技术科长,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长、副处长等职务。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至1980年平反 。1982年,退休后的张天福受聘出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主持福建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几十年来,他不仅仍积极宣传中国茶文化,而且参加优质茶评比、茶王赛等茶事活动,其间,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为推动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极力倡导茶文化
“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张天福说,随着中华茶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延伸,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艺,在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茶艺,在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
张天福认为,这些茶艺虽然体现一种茶文化,但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指出,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