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海峡前沿的福建平潭岛,原来是一个军事地位重要的海岛,自新中国诞生以后,因长期处于备战状态,使该岛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封闭之中,岛上一直没有大规模建设,也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居民长期以打鱼和务农为生,使平潭一直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2009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平潭极大的发展机遇。平潭不仅成为海西的热土,而且要把它建成两岸共同的家园。
军事前沿 贫困经济
平潭岛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县域。生活在平潭的居民都知道,由于平潭地处前线,海峡两岸的冲突平潭必然首当其冲。60年代初期,由于国民党扬言要反攻大陆,经常派出飞机和军舰前来骚扰,引起了战备紧张。平潭全岛曾经修筑了35公里的战备公路,并挖掘了长达4.4公里的战壕,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还专程到平潭视察了驻岛三军部队,运进了数百吨的战备物资,海防紧张气氛不言而喻。
时局的不稳,造成岛上气氛紧张,岛上不少干部家属、群众和档案往内地疏散,使岛上人口减少了30%。自对外改革开放后,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作为中国大陆首批开放省份,开始了引进外资、台资发展经济建设。然而,平潭岛作为最前线的岛屿仍然摆脱不了战事气氛。尤其是台湾“台独”势力的猖獗,引起了两岸剑拔弩张,以至1996年爆发了台海危机。当年的3月19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在平潭县敖东镇附近海域进行了反台独大规模军事演习,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等128位将军来到了平潭岛,并登上了海拔104米的老虎山检阅军演。正因为如此,使这座本来并不起眼的山峦赋予了“将军山”的光辉名字。
自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虽然两岸民众互相探亲的愿望已经实现,但由于“台独”势力不断制造台海危机,致使两岸关系摩擦不断,作为军事重地的平潭岛仍然感受不到汹涌澎湃的经济热潮。一些出海打鱼的渔民遭受台湾军事枪击事件不断发生,岛上弥漫的悲愤阴云难以散去。岛上居民看不到发展的希望,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打工,有的远走他乡承包海域养鱼,有的到远洋轮上务工。有的受人蛇引诱,通过非法渠道私渡台湾务工,一旦被发现,就有牢狱之灾,甚至遭受身心残害。一些岛民到国外打工还引发了轰动全球的绑架事件,给多少家庭造成了不幸。
早在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率先在平潭县的澳前镇观音澳渔港兴建起台胞接待站,同时也成为福建省首批台湾渔轮停泊点之一。两岸小额贸易获批之初,这里曾经是大陆与台商交易最为红火之地。当时平潭人把自己捕到的海产品、名酒和药材卖给台湾人,换来手表、收音机等工业产品等,在两岸小额贸易最红火时,平潭台胞接待站每天都要接待数十艘来自台湾的船只的船员。一时间,大批台湾人涌入对台贸易点,争相与平潭人做生意。随着闽台各项交流的日益热络,两岸小额贸易也渐渐衰落。军事前沿给平潭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致使平潭一直成为福建省全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插上经济起飞的翅膀
“经济要起飞,交通要先行。”平潭岛只有通过铺设海峡桥梁接通陆地,才会燃起经济起飞的新希望。因此,平潭海峡大桥于2008年动工建造,历时两年多时间于2010年11月30日建成通车,使海峡天堑变通途。大桥起于福清市东瀚镇小山东,跨越海坛海峡,经北青屿,终至平潭娘宫,项目路线总长4975.92米,其中桥梁总长3510米,大桥两段接线公路1465.92米。项目按双向2车道建设,桥面宽度17米,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80公里,通航标准按5000吨级海轮。
大桥修通了,平潭人靠轮渡进出岛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平潭岛连接了大陆,经济终于走出了封闭。物资进出岛不再受天气制约,平潭溶进了开放的大潮。平潭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经济的希望,在外谋生的平潭人纷纷回到家乡经商和开发旅游业,立足家乡,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