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4第6期

尤溪重塑“朱子文化城”

2014年07月15日 11:3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三圈理念”与“城市嬗变”

  在采访“朱子文化城”期间,不时会听到一个概念“中华理学文化城”,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想用“中华理学文化城”取代“朱子文化城”?

  新一届尤溪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到任后,高度重视尤溪“朱子文化城”建设。2013年9月12日,曾邀请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为尤溪文化建设把脉开方。应邀与会专家学者对尤溪县把朱子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尤溪今后社会发展予以肯定。同时对今后建设“朱子文化城”提出了建议,其中对“中华理学文化城”表示过疑义,认为太泛、太大,指向不明确。

  重塑朱熹塑像,改变的是材料;重塑“朱子文化城”,深化的是内涵。

  为此,采风期间,我约见县委书记伍斌,请他谈谈有关进一步打造“朱子文化城”的想法。伍斌书记向我畅谈了发展朱子文化的“三圈理念”。

  第一个圈是生态文化圈,着眼全县范围。尤溪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森林覆盖率73.8%,全县完成了14个省级生态乡镇、214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尤溪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2030)》,先后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4.88亿元,用于推进生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伍斌强调,生态文化圈的核心文化是朱子文化,朱子文化的内涵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的生态文化,“沈郎樟”就被当地人誉为“树神”。此外,尤溪还有郭居敬的孝文化、桂峰村蔡氏祖屋的民俗文化……不同文化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脉。因此,我们要将文化与生态结合起来,将绿色与古色融合起来,将尤溪打造成怡养身心、安居乐业的“省会后花园”。

  第二个圈是理学文化城,规划设计37万平方公里。集尤溪的山、水、湖、树的资源于一体,重点实施朱子公园、文山景区、公山景区、紫阳公园和紫阳湖等五个板块项目建设,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建设,在这个圈内,不光有传统的南溪书院、开山书院等,还有后人建造的朱子文化苑。规划建设从完整的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朱子文化研究院,将理学文化内涵融入到大板块、各个景点规划建设当中,全力打造独具闽中地域特色和千年人文底蕴的理学文化城。

  第三个圈朱子家训主题园,占地4.4平方公里。这是三圈理念中的核心圈。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朱熹与尤溪的渊源关系,七年的童年生活,成年后多次回尤溪。因此,家训文化是尤溪朱子文化的特色之所在,抓住家训也就抓住了尤溪朱子文化的个性。只有独性化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惟一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伍斌书记特别强调,这是苏树林省长提出的要求,不仅为尤溪县打造“朱子文化城”进一步清晰了定位,而且为福建省传承朱子文化确立了差异化的标识。

  伍斌书记的“三圈理念”,让我重新思考了“朱子文化城”的定位。“中华理学文化城”概念固然是大,但大得似乎边界不清;“朱子家训主题园”好像是小,却小得独一无二。“朱子故里”为什么曾发生过争议?是因为大家的定位都不够清晰。谁都想唯我独尊,谁都不去想怎样让人无法取代。“朱子家训主题园”是三圈理念中的核心圈,也是尤溪朱子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若只是一味求大,没抓住核心,则会导致舍本求末,不着边际。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做过一项调查——“家风是什么”,为什么会反响强烈?小切口,大主题。关注家风家教是回归了本源,家是国家的起源。朱熹继孔子之后能够成为的“万世师表”,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与他的《朱子家训》有关、与他的蒙学有关、与他倡导的“四个之本”有关(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五千年薪火相传,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特色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也不是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礼仪教化自家庭出,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道始于家庭又不止于家庭,进而扩展至家国天下。通过家风这个小切口,把宏大凝练的核心价值观阐释得具象、丰满和生动。

  伍斌书记的“三圈理念”,实质上为尤溪未来发展勾勒出“圈、城、园”三个城乡建设布局。他特别强调,这样的“谋篇布局”只是个人的思考,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

  当我问到这样布局为了什么时,伍斌非常明确地指出,为了聚集人气。山区发展第一需要人气,人气带动消费、带动产业、带动品牌。最近,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将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地方发展一定要融入全省大局,尤溪的优势在生态,特色在文化,将生态与文化完美融合,才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个有灵气的地方一定是有文化的,一个有人气的地方就一定能够创造财富的。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城市建设需要产业。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才是健康的、有后劲的;有产业支撑的文化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