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冻顶乌龙茶之根也在武夷山。据说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把福建武夷山的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据了解,150多年前,台湾彰化县的林凤池因家境贫寒得到同乡资助,得以赴福建赶考。林凤池祖籍福建,他想回到祖籍故地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因为家道贫穷没有路费。乡亲们知道后纷纷捐款资助他回乡赶考。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到了福建可要向祖地的乡亲们问好,就说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
由台湾茶协会、福建公泰茶业有限公司、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三方联合主办的海峡茶科学研讨会暨“武夷岩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品质控制”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于6月11日在闽北武夷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茶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研讨,并共同为武夷岩茶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化的发展出谋献策。
武夷山市积极推动特色茶产业发展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因茶树长于武夷山岩缝之中而得名。岩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兼具绿茶之清香与红茶之甘醇。其品目众多,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肉桂等。最著名的当属武夷大红袍,在普通消费者眼里,它几乎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武夷茶就已成为贡茶。元明两朝,朝廷特意在当地创设了皇家焙茶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采购武夷茶经爪哇岛转销欧洲各地,一些欧洲人便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为一些欧洲人的日常必需饮料。在1959年评出的全国“十大名茶”中,武夷岩茶与其他九大名茶并列其间。但时至今日,市场上的武夷岩茶并不多见,或是有价无市。
武夷山,山好水好育好茶,借力优美的山和清甜的水,武夷山市近几年大力发展以岩茶为代表的特色茶产业,使之逐步走上了一条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武夷岩茶虽然久负盛名,但在早些年种茶和制茶多为个体散户的家庭作坊制作,产茶质量良莠不齐,加上缺乏相应标准规范,囿于市场内耗竞争,恐伤岩茶行业发展元气。为此,武夷山市质监局在推动政府大力扶持岩茶产业外,制定标准,规范市场运作,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动形成了茶产业链。
武夷岩茶是天然有机茶,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和较强的竞争力。为保证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特征,武夷山茶农大力推行有机生产技术,采用绿色、有机、无公害施肥,以品质追求树立品牌,以质量管理赢得市场,以产业经营拉动经济。
随着武夷山茶叶的迅速发展,武夷山质监局不断扩大茶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规模,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联动、茶农参与”的方式,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基准、以示范企业为带头,把分散的茶农通过新的运作模式与市场紧密相连,共同把武夷山岩茶产业示范建设推向新高度。目前,全市茶叶年产值已超过15亿元。
台湾乌龙根在武夷山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野的珍重。元朝皇家宫廷对它十分赏识,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了“焙局”。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文人墨客有关名茶的摩崖石刻。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海外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不仅如此,台湾的冻顶乌龙茶之根也在武夷山。据说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把福建武夷山的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据了解,150多年前,台湾彰化县的林凤池因家境贫寒得到同乡资助,得以赴福建赶考。林凤池祖籍福建,他想回到祖籍故地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因为家道贫穷没有路费。乡亲们知道后纷纷捐款资助他回乡赶考。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到了福建可要向祖地的乡亲们问好,就说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
考完试林凤池中了举人,临回台湾探亲前,为了回馈乡亲,他从福建武夷山带回了36株武夷岩茶苗回台湾,并把它们种植在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可能是栽培技术问题,种下的茶苗仅有12株在冻顶山栽培成功,即是今天闻名天下的台湾冻顶乌龙茶。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再林凤池奉旨晋京面见道光帝中把这种茶献给了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为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于是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林凤池亦因此被誉为冻顶乌龙茶的始祖。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