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福州举行的“6.18”福建省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台湾高雄县美浓镇原乡缘纸伞文化村在展会上亮相工艺精巧的“原乡缘纸伞”惊艳全场。原乡缘纸伞文化村副总经理胡竣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原乡缘纸伞”展示的不仅是台湾的客家精巧的工艺,而且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台湾客家的美好习俗和迷人风情。
原乡缘纸伞——吉祥的象征
“伞缘传千里,意浓情更浓。姻缘结万里,团圆孙满堂。”一般油纸伞只是一种遮雨挡风的工具,而产在客家地区的油纸伞的意义非同一般。胡竣翔副总经理告诉记者,油纸伞在台湾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除了遮阳、避雨外,更是吉祥的象征。
客家是台湾的重要族群之一,客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台湾客家习俗中,纸与“子”为谐音,客家男孩子长到16岁举行成年礼或是女儿要出嫁时,父母都会赠送给他(她)一对纸伞,取“早生贵子”之意。由于繁体的“伞”字中结构是由5个人组成,纸伞开启时形状为圆形,枚取之字型和伞形,象征“多子多孙多福气”;而圆形的伞面则代表“圆满”,誉意“圆满吉祥之意。
原乡缘纸伞文化村,是台湾高雄市美浓镇第一个油纸伞之家,同时也是台湾第一家“客家纸伞文化村”,它秉持原乡客家的传统精神,赋予传统手工艺“油纸伞”及凝聚美浓历史的乡土、文化、人文、社区等结合,向海内外客家人传达了客家乡音。
关于台湾油纸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个传说认为,约在日据时代,由美浓人林阿贵、吴振兴延请大陆师傅前来传授技艺,在美浓乡亲会了技巧之后,就开始发扬这项客家传统技艺;另一说法则认为,早在100多年前有位名叫郭玉琴的人,从广东梅县移居至美浓定居时,将油纸伞的技艺带过来,为美浓客家注入新生命。
原乡缘纸伞文化村,是由客家家族成员投入全部心血,打造成为美浓镇首屈一指的“纸伞之家”,同时也是台湾第一家“客家纸伞文化村”,秉持原乡客家族的传统工艺,是赋予“油纸伞”手工艺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的最佳写照。
工序繁杂 工艺精美
纸伞不仅展现了乡土的怀旧,而且显得古典浪漫。纸伞取自台湾本地出产的天然材料,加上民间绘画艺术点缀,使伞面成了一块五彩缤纷的画布,手持这种纯手工的工艺品,让人产生了欣赏艺术的激情。
“一把作为遮阳挡雨的纸伞可用3年左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有更多人是买去收藏或把它放在家中作为装饰品,这样会让一把纸伞保存的时间更加长久。”胡竣翔副总经理告诉记者,油纸伞的结构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工序繁杂。他说,制作一把上好的油纸伞,要经过10几道繁杂的工序,油纸伞的制作材料有:皮纸、楠竹、棉纱、发绳、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工具:包括刀、刷子、槌子、针等。
制作一把油纸伞编制过程,分为伞骨、糊纸、上油等步骤,首先编制伞骨是最复杂的部分。胡竣翔副总经理说,伞骨的材料选择很有讲究。美浓纸伞的伞骨大都选自南投竹山的孟宗竹,因为孟宗竹坚硬又有弹性,同时这种竹不易折断,所以是制伞骨的最佳材料。然而,由于孟宗竹唯一的缺点是糖份高,易遭虫蛀。为解决这个问题,原乡文化村村民在制伞时,需将孟宗竹在水中浸泡3个月时间,让竹身的糖份褪尽再削成“伞骨”。 然后将竹子削成伞头、伞柄和长短两种尺寸的伞骨,伞骨上还要钻出等距离小孔,再把伞骨安装在伞头上,用丝线穿过伞骨上的小了孔使固定,这样才完成了伞架的制作。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