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31日,由国际风筝联合会、福建莆田市人民政府、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夏季沙滩风筝节,在妈祖故乡——莆田市湄洲岛隆重举行。风筝节以 “妈祖故里,放飞希望”为主题,潍坊风筝文化走进湄洲岛系列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两岸游客。山东潍坊风筝会办公室副主任邱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山东潍坊风筝名闻遐迩,福建莆田湄洲岛是海峡女神妈祖的故乡,湄洲岛举办两岸风筝文化活动,旨在通过两岸联手,进一步打造两岸弘扬中华文化的交流平台。
潍坊风筝誉满中外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是曾做过7年山东潍县(今潍坊)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写的诗,以怀念潍县,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山东潍坊,是风筝的故乡,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鳃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后来,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到了近代,潍坊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有首《竹枝词》是这样描写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的:“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后来,随着潍坊人出洋足迹的延伸,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
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风筝,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伴随着风筝的兴盛,潍坊风筝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糊制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是一种重要生计。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集市上摊的有数十户,外地前来风筝的客商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
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多届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从而使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邱松告诉记者,潍坊风筝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他说,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伴随着国际潍坊风筝节的连续举办,风筝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潍坊风筝的制作,也走上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新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进入了风筝发展的新时期。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