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乡愁》,《当我死时》无论诗的内涵还是语言的张力都更为强大,所包含的情感之浓烈也更为震撼人,想想余光中写此诗时年仅38岁,却因为无法生还祖国而恨不能身先死以归葬故乡,其中的无奈和辛酸高度凝炼后又喷洒而出,成此泣血诗篇。
捧起《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九卷,本卷由台湾诗人唐捐编选,选入台湾前行代诗人12家,所谓前行代,指的是1949年及1949年之前出生的诗人,这一代诗人大都出生于大陆,在特定的历史关口因为各种原因前往并定居台湾,他们基本在大陆完成中小学教育,许多还就读过大陆各大高校。譬如余光中先生,1947年考取北京大学后,因内战日殷,入金陵大学外文系就读,后转学至厦门大学,1950年方抵台湾,抵台时22岁。
我很早就知道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永春,但竟不知他与厦门大学也有过这一段因缘,遂求教于百度。余先生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我的父亲是在泉州,我后来去读厦门大学就住在海边”,余先生爱海,他在题为《海缘》的一文中回顾了他在厦门的那半年时光里骑单车上学途中,沿着海边,看黄沙碧水飞驰而过时的享受。对余光中先生与厦门大学的关系,厦大台湾文学研究室主任徐学教授有一文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录,该文题为《青青乡愁》,副标题“余光中的厦大情怀”,文中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下:
1949年6月22日,余光中在厦门的《星光日报》上发表了《扬子江船夫曲》,这是他首次发表新诗。当时他是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的学生,刚从金陵大学外文系转学来厦不久。
文中还说:
在厦大的一个学期,21岁的余光中开始踏上了朝拜缪斯的漫漫长途。余光中在厦门的《江声报》和《星光日报》上发表了七首新诗,七篇文艺评论还有两篇译文。
据此我们了解到今日的文学大师余光中其创作的起步不是在他出生的南京和他就读过的金陵大学,而是我们福建的厦门大学,仅此,福建也应当把余光中作为本土重要的文化品牌大书特书。
福建因为地缘之便,许多台湾重量级的文学大师都与福建有缘,连湘籍洛夫也因为娶了鼓浪屿女儿陈琼芳而理所当然成为福建女婿,福建文化部门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确实也有它得天独厚之处。
据徐学回忆,早在1990年,余光中就告诉徐学,在高雄听到厦门电台选播了他的思乡散文。而我,更是早在1986年就读漳州师范学院期间,就从写作课曾焕鹏老师的口中听到他用标准闽南普通话一字一句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曾老师如何讲解此诗我已记不得了,记得的是充斥全诗的“这头”“那头”,对初进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用“坟墓”来比喻“乡愁”委实有直撞到心的力量,再用“海峡”来比喻“乡愁”,又有寓爱国教育于无形之妙,实在让莘莘学子体会到汉诗之动人之感人。因为《乡愁》一诗的普及,余光中成为台湾乡愁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被有意无意地归类为“乡愁诗”。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