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与会代表参观的第二个点是客家小吃培训基地。对此,笔者并不陌生。
2014年5月,笔者曾随省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来到宁化县调研。第一站是参观设在三明工贸学校小吃培训基地,当时心里还嘀咕,小吃培训与精准扶贫有什么关系?
调研期间,县委书记肖长根全程陪同。他曾任沙县县长,沙县小吃在他的任上遍布全国,功不可没。难道肖书记是依着葫芦画个瓢,再创客家小吃的辉煌?后经调研与思考,给我诸多的启示。小吃培训不只是增加技能的一种形式,将做大客家小吃产业与促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正是从实际出发,转化当地资源。于是,在6月13日的福建日报发表了一篇言论《小吃培训与精准扶贫》。
小吃培训因地制宜。宁化客家小吃有300多个品种,列入福建省烹饪协会认定的福建名小吃就有41个,是客家人千百年来烹饪技艺的结晶。从2012年起,当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客家小吃产业,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出台了扶持政策。并依托当地职业教育资源,把小吃培训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抓手,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把短板补上。
小吃培训因时而变。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这就是常说的“3860”现象,也是导致当下农村贫困的原因之一。宁化县依托三明工贸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展“小吃致富培训班”,其中也为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免费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促其逐步融入城镇生活,既帮助其脱贫致富,又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还促进职业学校的转型,一举多得,三全其美。
小吃培训见效明显。小吃项目接地气,群众基础好,开店门槛低,按当地从业人员的话来说,进账虽不多但每天都能见到钱。再加上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店面标识,免费提供餐具、制服等优惠政策,依托产业搞培训,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宁化人刘明喜在广东潮州开了客家小吃店,一年赚回10多万元。
2014年宁化县新增培训从业人员2280人,新增县外开办店面608家。牵头组建海峡两岸客家小吃协会,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宁化)客家小吃节。由此可见,政府的主导力量。
小吃不小,作用不可小觑。正如福建省委副书记于伟国的评价,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小吃不小,关键做大做强。精准扶贫更体现在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小吃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只有让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小吃从业者中来,产业发展才会有后劲;只要把客家小吃产业做得像沙县小吃一样,就一定会带动一部分人脱贫致富。
如今宁化客家小吃培训累计5000多户,县外开店2000多户,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宁化计划通过10年时间在全国10个以上城市发展到3万个店,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就业6万人,其中贫困户开办小吃店占10%以上。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