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笔者赴台湾彰化老家扫墓,与老朋友在台北宁夏路逛街时,忽然听到路边店里传来一阵惠安甘薯腔的交谈声,顿时一股他乡遇故人的亲切感涌上心头,抬头一看,诺大的几个字“益扬钢铝门窗有限公司”,忍不住入店与店主攀谈起来,听店主洪秋彬讲述关于他家的两岸情缘。
少年离家不忘家的洪爷爷
店主洪秋彬的爷爷叫洪永成。1913年,洪永成出生于惠安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张坂镇黄岭村一个家贫困家庭,长大后以补鞋谋生,20出头与同村女子结婚,夫妻十分恩爱。1946年,而立之年的他告别父母和青梅竹马的妻子,携带同村的妻弟曾妈亮、曾蕴玉一起前往台北市谋生。
在台北,他与曾马谅从事熟悉的补鞋行业,曾蕴玉从事打金行业。1947年洪爷爷的妻子曾琴赴台,由于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洪永成遵从父母之命,于同年从台北一户人家抱养一刚出生的男孩,这就是洪秋彬的父亲洪灿辉。当年,洪永成因生意脱不开身,便托同乡带妻儿先回惠安老家,让家乡的父母照看抱来的孙子。有了孩子他的负担更重了,心想自己要多赚几年,再回家与家人一起生活。谁知由于历史的原因,1949年两岸分隔,洪爷爷只得独自留在台北生活。却十分思念新婚的妻子,也挂念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不能回到家乡的洪爷爷在两妻弟的资助下想方设法通过香港寄信件和款物给家里,让妻子在老家扶养父母和子女。有惠安女勤劳朴素品格的妻子,在孤身照养翁婆及幼子的拮据情形下还建了一座两层房子。洪爷爷说:在台北他时常揣着全家人的那张泛黄相片流连在海边,盼望两岸能和平往来,能让他回家乡探望日思夜想的家人。没想到,这一盼,就盼了漫长的34年。想起远在大陆的妻子一个人撑起家庭生活,洪爷爷心中万般不舍。
上世纪70年代,有一些定居台湾的乡亲、老兵透过各种管道偷跑回对岸的家乡。每次,洪爷爷都会向返乡回台的同乡打听家乡情况及父母妻儿的消息,1978年初,他拜托一个从菲律宾回大陆探亲的朋友到福建见到了家乡的三妻弟和儿子洪灿辉一面,得知双亲已去世,儿子结婚生子消息后,洪爷爷心里悲喜交加,酸甜交错,一方面痛恨两岸隔离让为人子的他不能尽孝,为人父的他没能抚肓子女,另一方面,他在台北单身生活不便,年纪较大,身体也不好,回家度晚年的心更急切。
他通过友人和平时信件来往了解到大陆的政策,于是下定决心回大陆定居。
1979年11月25日,在台两妻弟的支持下,洪爷爷冒着极大风险从菲律宾转道香港,几番周折直至1980年1月初才回到久别的家乡,与妻儿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秋彬笑着说:那时常听爷爷讲,回到家门口看到妻子满面红光迎出来,听一声儿媳妇叫阿爸,孙子叫阿公,他笑得很开心,洪爷爷说离家34年了,从没这样开心的笑。当时,洪爷爷是惠安县第一个返乡定居台胞,在惠安成为轰动新闻。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之后到惠安县定居的台胞有50多人。
上世纪80年代未,两岸关系有所缓解, 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与台湾岛内亲人中断联系的一些乡亲们,纷纷找上洪爷爷,或请他帮忙打听旅居台湾的亲人情况,或请他帮忙寻找失联的台湾亲人,洪爷爷都来者不拒,利用自己熟悉两岸的优势,帮助许多乡亲找到对岸的亲人。
他每年都接待十多名台胞,这份热心打动了台湾亲人,在他的鼓励下,在台北事业有成的妻弟曾马谅先生、曾蕴玉先生出巨资在黄岭村设立公益事业基金,捐建小学校舍围墙,添置教学设施,购置西乐队及体育场器材,建造黄岭崇棣大道、路亭等公用设施,大大改善了黄岭村的村容村貌,深受家乡人的爱戴。曾马谅先生在台湾从事护士鞋生产,常回乡,还在村里设立加工厂,解决村民的就业,带动村民致富。由于长年在外苦拼,致使洪爷爷积劳成疾,回大陆没几年后,便因病辞世。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