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惠安中年赴台的洪爸爸
全家能赴台定居全靠两位舅公大力帮忙。说起这件事,洪秋彬总是满怀感恩!洪秋彬说,父亲洪灿辉在6个月大时便随母亲从台北回大陆生活。洪爸爸从小聪明伶俐,勤奋读书,但由于身份和家庭贫困等原因,只上到初中便辍学。他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村小学民办教师兼大队文书,并帮助两个舅舅管理公益事业,后来转为公办老师,家庭生活有很大改善。洪爸爸先后生育两男三女,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几个儿女也陆续早早出来择一份手工业。大儿子洪秋彬从事钢铝门窗制作安装,两个女儿从事针织服装、做鞋,跟大多数惠安人一样,他倾尽所有积蓄在农村盖了新房子,给儿子准备结婚用。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放开返台定居规定,许多同样经历的人都办手续陆续回台湾定居。当时洪爸爸非常纠结,他已40多岁,在家乡当老师虽然工资少,但受人尊重。若返台湾定居人生地不熟,一切要从零开始,自己文化程度又不高,体力活又不能做,也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职业,心想这几年自己也没什么积蓄,台湾也没有房子。本不想过去,可又想到自己的根在台湾,于是,在征求旅居台湾两个舅舅的意见后,洪爸爸办理了赴台手续,多亏两位亲人用心帮忙,办理赴台的过程还算顺利。
1994年洪爸爸带领全家迁台湾定居,为此他辞去教师公职。说到这事洪秋彬不免叹惜,千金难买早知道,没想到大陆这几年变化很大,老师的待遇提高许多,洪爸爸如果在大陆退休,现在就不用上班。他说洪爸爸过不惑之年赴台,属于输在起跑点上的人。刚去台湾时,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当地人都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甚至瞧不起他们,不论在言语方面或在行为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假以颜色,但是当时,如果他不来,全家就不能来台湾定居了,只是父亲牺牲许多,在台北没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现在60多岁还要到远离台北的工厂上班,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很辛苦。
台北惠安都有家的洪秋彬
洪秋彬说他目前在台北重庆路新买了房子,我有点不信,这几年台北的房价高的离谱,就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不敢奢望,他们能在这几年买房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洪秋彬说,刚来台湾只能租房子住,全家8口人挤在一套6、70平方的房子里,居住环境与大陆家乡有强烈反差,他感觉不习惯。洪秋彬回忆说,那段时间心情很失落,没有伴,很是孤独,都不敢跟大陆的亲朋好友联系,怕他们问起返台定居的生活,更不敢回惠安与他们见面,心里明明挂念却只能默默想念大陆家乡的一切,时常埋怨父亲不应该来台湾。刚到台湾的那几年,较好的工作不好找,3个妹妹只能在舅公工厂和珠宝店里帮忙,他自己还是继续干起了铝合金窗门加工这个老本行。他笑着说,还好当初他学了这么一门手工艺,来台湾刚好派上用场。由于他们租住的是泉州惠安人聚居的地方,有两个舅公推介加上他手艺好,能吃苦,为人老实,诚信,慢慢地在当地有点小名气,业务越来越多。他说,来台湾自己不喝酒不抽烟也不赌博,就连茶也不喝,扎扎实实带着惠安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全家人齐心协力、披星戴月的工作,几年后,买了一套房子,解决了居住的问题。
他和妹妹已到谈婚论嫁年龄,父母希望他们回家乡找对象,他们认为惠安人吃苦耐劳,于是他找到在张坂镇政府工作的老婆,说起当时相亲的经历,他笑着说,他们也只是见两三次面就定终身,现老婆帮忙打理店里生意,夫唱妇随,非常恩爱。洪秋彬夫妇生育了两女一男,随着孩子长大,老房子显拥挤,夫妻决定自己买房居住。经二舅公介绍买下同幢楼单元房,将近100平方。大妹在台北经营水果店,二妹嫁同村的邻居,妹夫在老家惠安开家俱店和鞋厂,三妹也在老家开一个珠宝工作室,他们台湾、惠安两边跑,弟弟也在他的店里帮忙,最近也交了一个家乡女朋友,母亲帮忙照顾小孩,一家子其乐融融。
洪秋彬说,他们每年都回惠安,只是时间不同,父亲一般在春节长假回家乡,他则在清明期间回家扫墓,老婆也每年携小孩回家看望岳父母。这几年,他在老家建了一幢三层楼房,每次回家都住上几天,走走亲戚,拉拉家常,感受一下家乡的情怀,让家的感觉不会淡掉。他说,台北惠安都有我的亲人,两边都是我的家,全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发展,两岸隔绝的事永远不再重演。(蒋碧辉 林彩华[记者])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