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建设最困难的是污水排放。长久以来,农户的洗碗水、洗衣水、洗澡水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正溪。建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对一般乡镇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复杂的管理工艺、昂贵的维护费用,都是难题和巨大的负担。因此,迫切需要技术简单可靠、污水处理成本低的办法。在透堡让我认识一个叫“氧化塘”的人工湿地。这是借鉴了湿地原理进行污水净化。众所周知,湿地对污染物有净化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而人工湿地则能有效地过滤生活污水,相当于给乡镇安装了一个“生态肾”。所谓的“氧化塘,实际上是一个芦苇塘,芦苇下铺有石英砂、砾石、碎石等好几层,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氧化塘,由于芦苇的根系具有吸收、沉淀吸附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及悬浮物等,从而缓解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经过净化后的水最后排入旁边的沟溪。这种来自生产实际又回归于生产实际,源于自然规律又借助自然的力量,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不需要大机器大设备,还原湿地的原生态,让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自己去净化,花费不高,易于推广。
透堡镇所有这些的努力与付出,让我切实感到通过生态乡镇的创建带来的成效,联想初来乍到时,仅凭感官一个“绿”来直观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绿”是生态环境的突出标识。绿色是自然界一种色彩,但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透堡镇鼓励群众利用镇村“四旁”闲置地、抛荒地更新、零星植树造林,到2013年验收时,全镇森林覆盖、绿化美化面积达1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4.9%,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显然是低标准的。更突出的问题是,镇区建设缺乏规划,显得杂乱。建筑业是透堡镇的龙头产业,在外从事建筑业的人员大约有五六千人。有钱就任性,都要回到家乡盖一栋房子,以彰显身份,光宗耀祖。一栋比一栋高大,一栋比一栋豪华。殊不知,这些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建筑,在凸显气派的同时,也淹没和侵蚀了“文化透堡”、“红色透堡”及“生态透堡”的遗迹和绿色。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绿色化”既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还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