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漈头村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古村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戏剧、科举、武术、饮食等文化闻名遐迩,被誉为“闽东十美村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保存完好的古石牌坊、古民宅、古“圣旨”、古道、古桥、古井、古树,随处可见,古村的灿烂文化,承载着历史,留住了乡愁。
厚重的历史
漈头全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龙岗寨(海拔1049.9米),最低点长潭圪(海拔480米),平均海拔764.9米。一条长溪穿村而过,溪流发源于兰兜村,蜿蜒出村东,经流初坑,峰回曲折,潭漈交替飞珠溅玉,倾泻而下汇于金造溪。由于古村座落在瀑漈源头而得名。
漈头村肇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清乾隆前属古田县思惠乡新俗里二十六都六保管辖,称龙漈下境、龙漈上境。龙漈下境曾住有宋、兰、梁等姓氏,但后来都迁徙外地。相继到漈村肇基的还有黄姓和张姓。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有个名叫黄宜的年轻人跟他兄长带着母亲刘氏从邵武来到了漈头村定居,黄宜便是这漈头黄姓的始祖。当时的漈头村尚属古田县,原名漈川。到了明朝的景泰六年(1455),黄宜的后人黄文宾发奋图强,成了中兴之祖。屏南各村黄姓几乎都是由漈头村迁出。如今在漈头村里仍住有50多户黄姓人家。
漈头张姓,则是由张氏第126世祖张谏(进士、官拜朝奉大夫)第8子礼知(官拜宜大夫)由屏南甘棠乡浙洋村迁居恩山境(今代溪恩洋村),至132世祖张铭首生伦、仪二子。张伦入赘燕坑。张仪传9世,至仲真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由恩山分支迁居26都六保龙漈上境开基,为漈头村溪头张氏肇基始祖。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张景明的第10世孙张志盛由龙漈上境迁到了龙漈下境,至今已14世,现有500多户人家。
自古人才辈出
漈头村自古便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居“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历代科举人才达200多人。其中有参加编写《永乐大典》的黄童,有深受民族英雄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张元正、张方炬等。为使祖德崇功名标史册,教育子孙,古人以竖匾立牌的形式悬挂在祠堂以及大屋厅堂之上。这些古匾额多来源于“封、诰、赠、立”。据统计,全村有各种牌匾160多面,能落实到每个具体人物的有130多面,这些牌匾由于历史原因曾遭浩劫,现仍存有40多面,翰墨香溢全村。
漈头人重视教育,走的是亦耕亦读、以耕为本、以读致仕的“耕读传家”之路。“耕莫忘诗书”的处世理念,使得古代的漈头村“弦诵之声,洋洋盈耳;庠序气象,幡然一新”,可谓是地灵人杰。
明初,黄童因自幼饱读诗书且书写工整而名闻遐迩,被解缙召集进京,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编辑完成后,黄童不愿受封,毅然辞归故里作文,逝世后葬于村北坡。
而自从张自盛在龙漈下境定居以后,心中挂念的只有一件事————如何能让学子们读上书?张自盛敢想,也敢干。他办起了私塾,请来了老师,让学子们走进了学堂。在康熙、雍正年间,村里的读书声已是响彻云霄,也已有多人入庠、入监。到了乾隆年间屏南建县以后,他的孙子张步齐分别考取了文武庠生。张步齐跟他爷爷一样,也十分重视教育,走家窜户地力劝乡人送子入学。于是,私塾里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仅私塾里有读书声,而且连巷道里也有,甚至把县太爷都引来了。
县太爷名叫刘廷翰,是屏南县第21任知县。他说,他走遍了屏南的各大乡村,可是呢,都没有感受到有哪个乡村的读书声有这么浓厚,于是,他大笔一挥,留下了 “士林硕望”四个大字,嘉奖张步齐的重教行为,至今还保存良好。刘县令的四个字给漈头村的学子们带了莫大的鼓舞。从此,漈头村里的读书氛围更胜往日了。其后,慈音寺、北山寺等相继开办书院,崇尚儒业、影响所至,文风日益丕振,转移教化,人知其所爱。为后来的“叔侄两进士,父子三贡生”提供了绝佳的读书环境。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