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5年第9期

武夷下梅:因茶而兴衰

2015年11月02日 15:25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武夷山下梅村,是闽北武夷山市历史规模最大的古村落,该村因在梅溪下游而得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是武夷山——恰克图“万里茶路”的源头,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清代茶市风貌街,是古村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风景,也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为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辉煌的建筑

  下梅,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村,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汉族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走进古村,辉煌建筑历历在目。村中民居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古人为了采光、集雨、通风,民居中都设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天井下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体现了当时古村民居的主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缔造和追求。

  在整个古村中,最为辉煌的建筑要数邹氏家祠和邹氏大夫第了。精美的邹氏家祠是邹氏经营茶叶走向成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整个村落的标志性建筑。邹氏家祠建于公元1787年。祠堂门楼气势宏伟,砖雕图案丰富多彩。当年,下梅邹氏抓住了晋商来武夷山贩茶的机会,闯出了一条走向崛起的发展之路,也为这个村落创建了辉煌的历史。据载,当年与下梅邹氏共同经营武夷茶的晋商很多,最早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财力资产雄厚的常氏。常氏是晋商中的佼佼者,在山西,素有“乔家一个院,常氏两条街”之说。

  邹氏家祠内的大厅有两根立柱,每根立柱都是由四片木拼成的,四片弧形木块再是由十字隼连接起来的。当年邹元老为了表达让4个儿子及后人永远记住“4兄弟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撑起一片家业” 的良苦用心。

  闺秀楼是邹氏家族女孩们“起舞弄清影,持针绣女红”的休闲娱乐场所。这座闺秀楼外表看上去小巧玲珑,室内装修却是别出心裁。结构精巧,它是双层楼面,底层木板,装饰有花案,在木板上铺上沙子,再铺上方砖。这样既给人如履平地的感觉,又可以防火,夏天还可以降温。楼上的花窗图案整齐,四壁的雕窗可供楼上采光采风。楼的吊顶装饰精美,有许多精美的木刻花案。因古代女孩不能随意出去抛头露面,也们的生活圈子仅限于家园,尤其是未出嫁的女孩,基本活动的余地就是闺秀楼。淑女们不能出去见世面,只能通过打开绣楼的窗户,眺望窗外的青山绿水和广袤的田野,聆听啾啾鸟鸣和揪人心怀的蝉声,以增加生活情趣和对大自然的了解。

  下梅村北有一口古井叫“天一井”,这口井是清代茶市的茶叶商人每年举办新茶上市竞价斗茶的场所。200多年过去了,默默经历了百年岁月沧海桑的“天一井”虽然无言,但至今仍在下梅流传着当年茶商们斗茶竞价的佳话。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