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下梅直达恰克图
正值采茶的季节,下梅村茶农又开始繁忙起来。碧浪涌波的大山上,绿色天梯般的茶园层层叠叠,连接天上。茶山上,采茶姑娘的嘻笑声不断,一支支柔美的采茶歌在大山间飘荡。山下,一条潺潺当溪把下梅古村隔成两半,两边木楼的屋檐下,坐满了古村落拣茶的婆婆、阿姨,她们沐浴着金色的朝阳,巧手翻飞,身上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茶香。
依着当溪畔美人靠上或散坐在当溪畔的屋檐下晒太阳的老人,或聚在一起唠嗑,或聚在一起打打小牌,自在地打发着悠悠时光。几只小狗、小猫依偎在主人脚下,更显得生活的恬静和温馨。当溪两岸,由于数百年风雨侵蚀显得发黑的木楼毗邻,仿佛在静静地叙述着当年万里茶路的辉煌。
这个被青山环抱一水中流的美丽古村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人间烟火,到了宋代有了文明的村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村中讲学授经。到了清代,由于商旅聚集,茶市鼎沸,人气旺盛,并逐渐进入鼎盛时期。
随着清初晋商进入下梅开辟一条武夷茶路,下梅村也开始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茶叶集散地。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19年间,武夷茶市聚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竹筏300多张,来往货物转运不绝”。当时晋商与下梅茶商们联手经营茶叶生意,所以下梅也被称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万里茶路一路向北,经汉口,洛阳,归化……,甚至到了俄罗斯的恰克图。
因茶崛起的下梅村,因茶叶贸易的繁荣给当地茶农带来了地方的富裕。?当年在与常氏家族的合作中,让下梅邹氏大开眼界。邹氏到过山西榆次,将武夷山所育茶苗带到当地栽种,并教“制茶之法”。甚至把山西生产的茶叶囤积当地,在新茶尚未上市前抛售。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减少了生产成本。邹氏还入股购置驼队,到恰克图用茶叶交换“洋油”,运回南方销售。这样,既避免驼队往返放空,也解决了白银往返运输不安全的问题。如今,下梅邹氏还留有从恰克图带回的“美孚”油箱、商号模具以及验押货物的木印。这些与茶贸易有关的实物,不尽地向人们诉说着久远的过去。
由于当年下梅邹氏四兄弟拥资百万,富甲下梅,大兴土木,沿当溪两岸兴建豪宅70余幢,其中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隐士的别墅,有儒生的精舍,居住为主,辅以教育、集会、休闲、娱乐等场所。至今下梅村古民居仍保持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尤其从那些豪华的建筑和门楼、窗棂、窠井等精美的雕刻中,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可以从雕刻的故事和典故中,让人感受到古村当年的豪奢和集市的繁华。(蓝星/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