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井洋洋底是否有泉眼没有进一步考证,但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却是毋庸置疑。每年的农历三月底,大概立夏时节开始,大黄鱼种群从越冬的深海集群洄游,回到官井洋产卵,因此官井洋可以说是大黄鱼的故乡。
官井洋能够成为大黄鱼的产卵场,与海水中偏淡有关。正是这种水质,提供了丰富的浮游生物,可做饵料;此外,得益于全国独一无二东冲口的地形,东冲口为三沙湾与东海间进出的要冲,最狭处仅一公里多,口小腹大的葫芦形,“洋”底分布着泥沙、礁石,独特的地理以及水流,适宜的水温以及地质,成为大黄鱼产卵场的温床。每年海水交换,不仅水质稳定,而且环山环流,形成了特别景观,涨潮落差大,造成大水流盘旋,刺激身怀六甲的大黄鱼,肚子紧贴着沙地摩擦,擦破肚子,然后将卵产出结在沙地上,使小黄鱼顺利成长。
茫茫大海上是不可能有淡水的,但官井洋的海水的盐度却略低于大洋。官井洋的地名虽然源于传说,但它却揭示了一个科学道理。
官井洋野生大黄鱼的品质、口感好,很大程度得益于海水与淡水的交汇。这固然与环三都澳的岛山有5条溪河不断注入淡水有关,也与不同区域的海水中盐分的浓度差异不无关系。
咸淡水交汇不光影响海鱼的美味,官井洋只是将陆地的“井”与海域的“洋”结合的一个特例,却给予我们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井”与“洋”的结合,陆与海的结合,说明陆地离不开海洋,海洋也离不开陆地。陆海统筹是海洋开发的先进理念,也是生态护海的科学方法。
正是基于官井洋是大黄鱼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其范围跨宁德、福安、霞浦、连江、罗源等县、市海域,面积约280平方公里。随后又被列入首批4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三都澳开发,官井洋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保护区的面积在萎缩,霞浦县海洋渔业局技术人员流露的担忧,也是我们这些来访者的焦虑。中国不缺地方百分之几的GDP,但却在乎世界上唯一仅存的野生大黄鱼的产卵场。
不仅如此,当人工繁殖大黄鱼在闽东成功之后,官井洋的洋面情景也在发生变化,再也见不到当年鱼汛来时,“千帆蔽日天飞雾,万桨翻江地动雷”追海逐浪捕鱼的澎湃景象,更多的是一格格的养殖网箱荡漾在碧波上,绵延数十海里,一幢幢的小木屋矗立在渔排上,同样是蔚为壮观,名谓海上浮城。时代的变迁,有时总会让人五味杂陈:一方面人工养殖让大黄鱼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也会不时听到抱怨声,如今的鱼越来越没有味道……
在告别东吾洋和官井洋之际,无意中留心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在霞浦县有多个地方被命名为洋:南屏洋、八堡洋、古县洋……大多的“洋”都濒临海边,耕海牧渔,亦渔亦农。但也有例外,比如古县洋,是一块纯粹的农耕田。这可能是爱屋及乌,也可能是海洋文化的渗透。中国的农耕文明是陆地走向海洋,但对于具有1700多年建县历史的霞浦而言,则是从海上走向陆地。
不论是东吾洋还是官井洋,其地名都源于传说。但是,不论当地居民还是我们这些外来者,都宁可相信这些神话传说。如果没有了这些神话传说,即便东吾洋和官井洋的资源禀赋再优渥,也会失去许多的色彩,失去美好的联想与想象。
历史地名是一种文化遗存,也是一种情感维系。(戎戒/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