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一样源远流长,浸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福建木雕艺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而来,形成了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同中有别的风格。海峡东岸台湾的木雕工艺主要源自大陆福建与广东两省,清代时,来自闽、粤的匠师多将木雕技艺发挥于庙宇、宅邸的雕梁木柱、斗拱藻井、门栏神龛等建筑装饰上,经过世代的传承和数百年来闽台两地的交流往来,台湾木雕艺术在突出的特色之中散发着浓郁的福建木雕韵味。
福州——福建木雕艺术发祥地
福建木雕,南北风格各有迥异。福州是福建木雕艺术的发祥地,龙眼木雕着重仿古,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莆田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则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划细腻、层次分明。闽南一带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金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题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明末清初,福州木雕从佛像与建筑雕刻分支而出,发展室内陈列欣赏品的雕刻,相继出现了柯传灿、柯传钟、俞连科、柯世仁、柯庆元、陈天赐、陈道灿、陈良丰、王清清、陈瑞年、柯经煊等出类拔萃的雕刻高手。清末民初,艺人集居的象园、大坂、雁塔的木雕艺术,形成了3支作品特征不同的流派。
象园流派,是指福州市晋安区象园村的福州木雕,也就是福建木雕的发祥地。象园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村,人口总体保持在2000人左右,从事木雕手工艺是象园人世代谋生的手段。其作品人物形态逼真,讲究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此一家。象园派系的后起一代,能吸收现代雕塑艺术的精华,讲求人体结构比例,构思巧妙,手法清新,造型简洁美观,出现了阮宝光、俞运斌、林友舜、柯依斌、阮文光、林学善等著名艺人。阮宝光创作的《弘一法师》,作品结构严谨,形体浑朴,神态超然,令人回味。俞运斌创作的《千手观音》、林友舜创作的《东方朔偷桃》、柯依斌创作的《牧童牛》、阮文光创作的《天女散花》,林学善创作的根雕《达摩》等都各具特色,深受好评。
象园村蓬勃兴旺的木雕业产生了辐射效应,周边的大坂村、雁塔村等村落受其影响,也发展起本村的木雕手工业,并在漫长的手艺积淀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形神具备,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仕女的面部圆润古雅,温柔可人;仙佛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力,武将富有气魄,盔甲花饰变化无穷。
雁塔流派,以与漆器、建筑结合的花饰雕刻为主,擅长透雕、薄雕及镶嵌技法,作品讲究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刀法灵利,雕镂玲珑剔透。人物雕刻刀路浅薄,衣纹平顺,面部表情丰富。随着岁月的流逝,福州木雕的三大流派彼此吸纳涵化,互相借鉴融合,共同推动了福州木雕艺术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