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早在1993年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称号,成为福建省惟一获此殊荣者。
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历史以来,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成图形。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可能从十几岁一直剪到成为白发苍苍的婆婆,在她们的剪刀下,产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细但无不充满情趣的剪纸作品。
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
在中国南方,漳浦民间剪纸艺术早在唐宋时期就非常活跃,其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以阳剪为主,阴剪辅之,阳剪和阴剪互为补充,有机配合,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于立体感。在“排剪”技法的应用上,则体现出纤巧细腻的特点,在对羽毛、花瓣等的表现处理上细致入微。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其创作工具十分简单,只需一把剪刀或刻刀和纸张。剪纸就是用剪刀在纸上镂空,以线、面为主造型,或以线画面,或以点破面,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工艺体裁,讲究疏密、对称、重叠、对比、反复和连接等手法。
闽南漳浦剪纸艺术与刺绣艺术关系密切,刺绣中的实用性是剪纸产生的基础。古代,漳浦民间刺绣应用广泛,从帽子、鞋子、肩围、烟袋到蚊帐上的八卦图、帐钩等上面都绣着花,其刺绣的图案也都是用纸剪成后贴在布面上再进行刺绣的。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北方贴“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剪各种猪脚花、饼花、花贴于礼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愿。
新中国诞生后,中共漳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保护,文化部门对剪纸艺术进行挖掘,建档立志,组织民间艺人进行研究创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接班人,使漳浦民间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重焕光彩。如今,该县拥有了近千人的剪纸作者队伍,陈秋日、张峥嵘、高少苹、欧阳艳君、李小燕、陈燕榕、卢淑蓉、游金美等一批著名的剪纸艺人,吸纳大江南北各种艺术流派的营养,剪纸艺术各具特色,不少作品在国内外举办的大赛中屡屡获奖。陈秋日、张峥嵘、高少苹、欧阳艳君四位剪纸艺人,先后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0年,“首届福建省民间剪纸艺术职业技能竞赛”在漳浦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县)的一百多名剪纸能手通过两天的现场创作和剪法技艺比拼中,漳浦剪纸艺人欧阳艳君夺得了最高奖“金刀剪奖”。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