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5年第10期

两岸粘氏:同名·同根·同心

2015年12月09日 10:0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位于泉州晋江龙湖衙口村的粘(nián)氏大宗祠,称为“恒忠堂”,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距今已400多年,是福建省现存唯一的满族粘氏宗祠,是泉州一地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闽台两地粘氏宗亲的祖祠和圣地,更是闽台两地血脉相连、骨肉情深的标志。

  同名同宗:村名相续不断脉

  在福建泉州晋江市龙湖镇,有衙口粘厝和粘厝埔两个粘氏聚集村落,而在台湾彰化县福兴乡,也有一个“粘厝庄”。

  原来,晋江的粘氏家族是女真满族的后裔,其祖上于元代从华北举家飞舟南渡,流寓于福建省晋江县永宁镇杨丹村(今属石狮市)。后观衙口村景秀丽而迁往定居。从此启源发展,子嗣分布闽台等地。而传衍最盛者,在台湾彰化县福兴乡。

  据《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记载,清初粘氏合族100余户,约500余人,渡台族人达30余人(户),特别是在乾隆年间,粘氏二十二世“德”字辈渡台的竟达12人(户),几乎占族中人丁十分之一。

  为纪念家族祖地晋江衙口粘厝,去台的粘氏族人将彰化县福兴乡的主要粘氏聚集地仍取名“粘厝庄”。其他一些族人迁台后分散居住于台湾鹿港、台北、台中、花莲、高雄等地。族人沿用祖地家族的“金源衍派”郡望、“浔海传芳”堂号为家族支派标识,并合资建庙,称为宝顺宫,供奉先祖自福建祖居请去的镇宅之神“丁府千岁”(丁王爷)神位。

  随着族人开枝散叶、繁衍壮大,1947年,粘厝庄分成“顶粘”、“厦粘”二个村庄(泉州素有将一地的同名村以“上、下”进行区分的习惯,顶即上,厦即下,此处即“上粘厝、下粘厝”之意)。其中,顶粘村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顺请丁王爷神位渡台经商的粘尚、粘秉两兄弟为开基始祖,丁王爷神位即供奉在宝顺宫;厦粘村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背负祖父母、父母神主牌渡台讨生活的粘粤、粘恩两兄弟为开基始祖,其神主牌供奉在宗祠内。粘尚、粘秉、粘粤、粘恩被台湾粘氏后人为“开台四先祖”。

  如今,由泉迁居入台的粘氏族人,已发展到2万多人,并在台湾彰化县成立了台湾粘氏宗亲会。

  同根同姓:族谱对接不忘本

  福建粘氏宗亲早在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便修有《浔海粘氏秉珂公派》族谱,后人亦不敢忘本,多次修谱,因此族谱保存较为完善。

  然而,台湾彰化县粘厝庄的粘氏族人,虽在此地生根深耕,居住生活长达200多年,却未见族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寻找祖地、对接族谱成为代代相传的心愿。

  上世纪30年代,顶粘村一位叫粘芳模的长者为寻根问祖,利用前往福建湄州岛进香的机会,辗转来到当时晋江县衙口乡的粘厝,拟将族谱抄录带回台湾。然而故土与先人离开时相比,早已沧海桑田,人事全非,眼看船要返航回台了,粘芳模仍不得要领、一无所获,只好怀着失望的愁绪踏上归途。或许是族人的诚意感动上苍,粘芳模在返程途经厦门时,遇见一个祖籍晋江的族人粘传仁,拜托他帮忙查找族谱。粘传仁将此事铭记在心,整整用了10年时间,终于把厚厚一册手抄的《浔江粘氏敦业公派下家谱》寄到台湾,虽然此时粘芳模已经离开人世,但台湾粘氏族人数百年来求谱寻根的夙愿终得以了却,两岸粘氏族人也得以串联起来。

  据两地族谱等资料记载,粘氏祖先完颜宗翰本名黏没喝,又名粘罕,是金朝开国大将,立下赫赫战功,功高震主。完颜宗翰死后,其子为避皇家猜忌,取父亲“粘罕”之名的首字,将完颜姓改成粘姓。而福建、台湾粘氏的共同始祖粘博温察儿乃粘罕的八世孙,元代时曾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为避战乱,于元朝末年浮海南游,到达晋江的浔江浔海居住。这里在元代产海盐,设有浔渼场。因此,粘姓家谱族谱多题有浔江、浔海、浔渼字样。博温察儿的坟墓尚存,在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村,是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