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5年第10期

两岸粘氏:同名·同根·同心

2015年12月09日 10:0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同心同德:故土宗亲总关情

  尽管隔着海峡,隔着时空,台湾的粘氏族人却始终未曾忘记故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殷殷族情。

  台湾粘氏族人修建与衙口粘氏大祠堂恒忠堂同名的宗祠,供奉清太祖努尔哈齐的神主,择定每年古历正月初四日和十月初六日在宗祠举行春秋二祭大典,台湾满族协会常有一、二百名代表前来参加,并到鹿港海边遥祭先祖。

  1933年,台湾粘氏宗亲捐巨款修建衙口祖地的“粘氏大宗祠”。

  1990年,在两岸粘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闽台粘氏大宗祠翻建。上世纪90年代,台湾粘氏宗亲在石狮投建华友商贸大厦,交祖地粘氏宗亲管理。2003年,在广东投资窗帘企业的台湾粘氏宗亲粘铭接任台湾粘氏宗亲会理事长后,捐款成立粘氏宗亲会奖助学基金。

  1988年是粘氏渡台开基200周年,台湾粘氏宗亲两地两度到祖居地衙口竭祖恳亲,拜竭粘氏大宗祠和闽台始祖公、始祖妈墓,实现思念已久回大陆祖庙接根的愿望。同时,也到粘厝埔、鲤城区、南安县粘氏集居地恳亲,受到了粘氏宗亲的热烈欢迎。1995年,衙口祖祠翻建落成,200多位台湾宗亲专程回祖家参加落成庆典仪式。2004年,粘铭率领台东和彰化等地的台湾粘氏宗亲代表,回衙口祭祖,并成立闽台粘氏大宗祠理事会和基金会。

  他们编纂了《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告诫后人自己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1984年,在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的主持下,开基族谱修至30世,时任台湾大学教授的宗亲粘忠判在序言中说:“我们是中国人,最富伦理精神,最富民族感情,我要发动扩大祭典,崇敬祖德,迢思源远,同时亦要否定一句“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谬论。居住在台湾的所有同胞,他们的祖先统统来自大陆,就血统、文化、历史、地理及风俗习惯来说,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人,不容怀疑的。”

  晋江祖地的粘氏族人也始终不忘台湾的宗亲。清代,不少东渡台湾的族人,或在台定居繁衍,或因老瘁早逝埋骨台湾,杳无音信。家乡的族人不忘亲情,为他们建立了祖伯叔宫,世代奉祀。在多方推动下,两岸粘氏宗亲会建立,两岸粘氏族人轮替担任会长之职,两岸粘氏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从1988年开始,晋江粘氏每年会跟台湾粘氏宗亲进行相互之间的谒祖探亲活动,捐修祖墓、宗祠、设立基金会,赞助扶持族中清贫学生,培育人才。

  在台湾族亲的带动下,闽台粘氏与东北祖地族亲的交流更加密切。自2002年至2006年,闽台粘氏族亲三次组织“闽台粘氏金源认亲团”到阿城参加“金源文化节”晋谒金太祖陵。

  为进一步增进两岸粘氏宗亲的感情,加强闽台两地粘姓宗族的合作与交流。2013年11月23日,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台湾彰化县福兴乡公所、闽台粘氏大宗祠、台湾彰化县粘姓宗亲会等联合举办的闽台粘姓历史文化巡回展在台湾彰化福兴乡图书馆隆重开幕,受到台湾粘氏宗亲欢迎。

  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厦门市出席两岸“同名村、心连心”交流活动时指出,两岸同名村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象。中国人不论走多远,血脉意识、乡土情怀都是不会改变的。两岸粘氏宗亲居同名,祭同宗,更存同心。无论经历什么曲折,交流一直未曾中断,根脉始终紧密相连。这也正是许许多多两岸同名村乡亲的写照。(吴朝晖 王培珊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