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人民群众眼里,是信仰和神明;在专家学者眼里,是哲学和文化;但在政府部门眼里,却是群众和民生。而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副厅长林致知对宗教却有另一番认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宗教是文化,有文化,要文化。
宗教是文化、有文化、要文化
作为一个宗教工作者,林致知认为,要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对宗教有正确的思考、认识和态度。他说,宗教是避震簧,它能够化解矛盾,软化硬性抗争,敦促反省自律,扶助摆脱贫困;它强调爱心,主张众缘和合,劝人去恶从善,彰显平等博爱;它能化解消极心结,排除无端烦恼,增添聪敏智慧,获取前进力量。凡此种种,正是宗教文化正能量的现实意义和软实力的表现。
为此,在宗教工作中,他常常会想这样几个问题:在全社会倡导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优质文化资源究竟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用?他认为,毋庸置疑,优秀的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包括了各宗教的建筑、音乐、雕塑、绘画等等。
“从总体上看,中国各宗教的文化,长期以来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和谐包容,扶本化外,服务社会,资政劝善,各美其美,不仅是世界宗教文化现实发展的奇迹,而且应是世界文化历史发展的高级形式。”林致知告诉记者,在中华文化的浩瀚宝库里,包括宗教文化在内,多元文化元素长期以来相互媲美,相互交融,交映生辉。他说,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也给今天积极投身正在进行中的伟大的中华文化复兴建设以无尽的资源。
面对众多优质的文化资源,林致知在反复思考中国宗教文化的特性。他说,今天,我们应该沿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启示的方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努力传承、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永葆活力、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之旅。他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宗教作为亿万民众身边的精神文化家园,已经被世人所理解、认识、利用和介入。对这种宗教文化现象,我们宗教工作干部要有明确的认识。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十分艰巨漫长,任务十分繁重。林致认为,“宗教是文化,宗教有文化,宗教要文化。”因为各宗教源远流长,融于社会,蕴含文化。他说,信仰作为一种形式,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容,文化、教化更是其中应有之义。其次,宗教有文化。因为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各宗教要整理、挖掘自己的文化宝藏,抛弃那些违背时代进步精神、陈腐落后的内容,亮出文化的风采,展示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全社会真正认识宗教,接受宗教文化的陶冶和教益。此外,他指出,宗教要文化。总体的、历史地看,宗教文化有一些方面是滞后于时代潮流的,是需要引导和推动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个“相适应”,主要就是文化上的相适应,只有文化上的适应才是最根本的适应。
因此,他认为,作为宗教工作者,应引导各宗教趋利避害,逐步淡化功利,减少狂热,享受文化,传播文明,利益大众,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教化人、引导人、团结人、帮助人,积极遵循符合历史及时代发展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引导宗教就是要引导宗教“文化化”。通过努力引导,使我们与宗教界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行为上依法办事,目标上共创和谐。
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中的宗教
在探寻人类社会文化起源时,专家们都提到与早期的崇拜、祭祀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但在随后展开论述文化与强国、文化与社会系统建设关系时,却有意无意避地对此而不谈,无一例外地集体“绕道”。这令林致知颇为感慨。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复兴过程中,“宗教”这个敏感的“异质文化”是否缺位?如果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原则,将宗教从文化建设中生硬剥离,社会文明道德规范、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的讨论究竟能够走多远?这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林致知认为,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鼻祖先驱。他说,当我们探寻中华民族斑斓多姿的古老文化,试图破译其神秘而深厚的内涵与密码时,却发现无不与祖先敬畏崇拜、祭祀礼仪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如社会长久保存的乡风民俗、部族村落、图腾礼仪、遗址文物等等,无不如是。他认为,今天的文明,正是从昨天宗教文化活动中传承发展而来。在广大的乡村,宗教文化有着很强的草根性,世代延续、传承着地方上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的语言词汇,很多都是从宗教经典中来,如果没有宗教,我们可能连话都说不周全。宗教具有文化性,文化又具有宗教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进步的宗教储纳、保护、神圣化了许许多多护国佑民的文化样本和格言训诫。因此,保护和传承社会文明和文化,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林致知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宗教在传播时吸纳传统优秀文化内容,从而持久性地培育着民族的文化心态,维系着魂牵梦萦、奥秘无穷的民族宗教情感和精神文化向心力。
当前,在文化缺失、文明失范、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和现象仍然饱受诟病的背景下,一些人选择宗教作为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灵家园,暂时回避快节奏社会生活的部分矛盾冲突,接受可能的精神安抚、调剂和劝导。客观地说,宗教在社会系统疏导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社会生活的整肃、引导显而易见。因此,林致知强调,要重视宗教文化的作用,吸引宗教中充满他律魅力的“敬畏”文化、充满自律魅力的“持戒”文化、充满人文魅力的“感恩”文化、充满博爱魅力的“慈善”文化。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