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僧弘一法师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对戏剧、音乐、书画、诗词、篆刻等无所不精。1918年8月19日,在他39岁那年,因对佛教有所悟,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削发为僧。出家后的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活。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
一曲《送别》传世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弘一法师是第一个推崇镄艺的当代高僧,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
典名曲。《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他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他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弘一法师是最早在中国从事乐歌创作,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在出家前,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小杂志,是中国校园歌曲创作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90多首歌曲。由于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所作乐歌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隽永秀丽,意境深远;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数十首乐歌,在大江南北流行数十年,久唱不衰。像著名的《送别》,这首歌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的歌曲,自1914年问世以来,传唱了近百年,仍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让人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是离别。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浓浓的禅意,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所有的人。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在读从弘一法师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高僧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他的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为此,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诗云: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大师书法——佛教文化瑰宝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成为佛教文化的瑰宝,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
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记述:“先师弘一上人在家时,精通音乐、演剧、诗文字画,而于书法造诣尤深。出家后摒弃诸艺,独不忘情于书法。常写经文佛号,广结善缘。”实际上,弘一法师出家后也画过一些佛像用于弘法利生,甚或偶然治印,不过,都远不及他的书法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
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书法,其精彩远不止于此。“字如其人”、“品字如品人”,一个人的字所展现的是他整个的生命状态。一个生命状态的形成,综合着多方面的因素,有着极其复杂的时空背景和过程,正如佛法所示:“缘起甚深”。其中就包括先天禀赋、性格特质、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人生阅历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人生理念、处世态度、文化品味、审美趣向……等等。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认为,千百年来,书法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王侯将相、雅士文人。一个书家,应该具有书法功底和精神修为两个方面的学养,不能偏废。弘一法师一生的书法成就有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法师居俗时,曾在书法学习上下过极大功夫。从法师传世的大量遗墨中可以看出,他对篆书《石鼓文》、《天发神谶碑》,隶书《张迁碑》、《曹全碑》,楷书《张猛龙碑》、《龙门造像》诸品及“二爨”,乃至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等均有涉猎,且造诣颇深。
行家认为,点画劲厉爽健,结字紧密精严、峻拔峭古是弘一法师出家前后一段时期内的书法特征。如1918年冬书赠夏丏尊的“勇猛精进”横披,1922年为老友杨白民所书《法常首座辞世词》、为夏丏尊所书《苏轼画阿弥陀佛像题偈》等,可谓是“内涵筋骨,外曜锋芒”(《书谱》语),带有明显的师古痕迹。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