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龟祈祥许愿
每年元宵节,台湾和闽南的一些寺庙供奉有米面蒸制的大小“红龟”,让抱着不同愿望的善男信女们以掷筊杯形式“乞龟”。乞,就是向“神”要求的意思。而乞龟所使用的“龟”是以祭品制成,有的是食品,有的是物品,并非活生生的龟。其制成材料种类繁多、造型繁复,甚至有用黄金打造的金龟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龟”大者千斤万斤(如用大米堆砌),小的几两几钱(如金银打制)。人们视这些龟形吉祥物为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元宵节之夜,善男信女带着某种愿望,纷纷来到寺庙乞龟许愿,乞龟必须在神像前,燃上三炷清香敬告神明,然后掷杯请示神明获准。如获成杯(一阴一阳),则将香插在龟背以示 “名龟有主”,并经寺庙主持见证,向庙方登记后,迎回家中供奉三天后再分切食用。惟一条件是明年元宵节必须订作一只送回寺庙酬谢,而且分量必须大于今年乞走的那一只。以示答谢神明在过去的一年中的关护之恩,谓之还愿。如此辗转轮替,年复一年,寺庙的龟吉祥物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形成一个社群、家族共同乞龟,一齐分享,皆大欢喜的局面。
台胞重点祖居地之一的《厦门市志》中对元宵节“乞龟”有较详记载:“‘乞龟’是厦门上元节独特的习俗。从正月14日起,各寺庙宫殿高烧大烛,燃点巨香,供台礼案上摆列着善男信女奉还的、‘放生’的红米龟、米糕龟、糯米粉特制的龙头大龟,有的龟背上还装饰有纸扎的八仙过海等传说人物。小寿龟碗口大,中寿龟箩筐大,大寿龟饭桌大。‘乞龟求寿、添丁发财、任人祈求,过年还愿’已成民俗。‘乞龟’,先烧香跪拜,祈求‘卜杯’,也称‘卜螿’(用两片竹板或两个铜板占卜),如得一阴一阳或一反一正,表示神佛如愿应求。如两面都一样,说明神佛尚未答应,那要增加还愿数量,然后再拜再卜直至求得。乞小的寿龟,可当场取回食用,一般不超过两个。而乞大的寿龟,要等16日过后,才能请回。并要登记在寺庙特设的账簿上,写明来年还愿的数目。同时在寿龟插上标签,书写谁所乞,还多少。如后来人看中此龟,可加还愿数目乞得此龟。最后由还愿数目多者所得,有的寿龟先后插上7、8只标签。16日后,得胜者敲锣打鼓,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地迎接寿龟回家。”
乞龟文化在台湾澎湖、宜兰最为盛行。 澎湖元宵“乞龟”有个趣俗:“乞龟”归家的途中不可与人说话,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点头微笑,据说否则会使乞得的心愿半路流失。乞得之物带回家后,通常供奉3天。如果乞到的是个“大龟”,必须敲锣打鼓运回家,供在家里,期间须每天上香参拜。仪式过后才能将“大龟”拆散,分送亲友或乡民“吃平安”,惟独“龟”的头部不能施与,以保留自家的祈愿而自享。从2007年开始,台湾澎湖与闽南的泉州两地天后宫联合在泉州天后宫举行元宵“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乞到龟的人视之好运,像买中彩票似的高高兴兴捧回家中,分切给家人亲友“吃平安”,年长者食头尾四肢,年幼者分食龟身,俗信能够分享到喜气吉祥。元宵乞龟不但寄托着人们的自我精神安慰、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两岸乡亲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最好见证。 【林长华[民俗专家]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