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标本足迹印在名山大川
上海农学院马恩沛教授曾经说过:“从事动物分类学研究,是采集——学习——再采集——再学习的过程,因为有了标本才有发言权”。采集标本是为探索自然未知物种,通过学习,了解全世界报道该类群的种类记录,才知道您采集的螨类是老种还是新种?林坚贞告诉记者,因为每年世界各地蜱螨学家不断发现和发表新物种,所以作为分类学家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知道你的发现是否是新发现。于是,他决定默默无闻地从事螨类标本的采集工作,探索发现新的物种。
“螨类标本的采集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也是一种很寂寞的生活。”林坚贞说,螨类个体小,比如:跗线螨大约0.2毫米长,宽不到0.1毫米,肉眼看不到,野外采集植物上的螨类,需要借助手提放大镜,看到叶片上螨类用手指剪剪取叶片小块,放入盛有75%酒精配制的螨类保存液中,写上采集时间、地点、寄主、采集人的标签放入指形管中,塞上棉球,放入盛有保存液的塑料瓶中。采集标本一般都是在条件艰苦的山区,进入连绵的大山,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还要预防遭受猛兽侵害。林坚贞每次采集标本出入大山都是一个人,山区没有交通工具,肩上背着采集袋和行李,有时走路出了一身汗,只能脱掉身上的衣服仅穿着背心走路,还要用木棍挑着行李袋、标本夹和采集袋,一边走一边采集标本,每小时只能走3—5公里路。白天在山上采集螨类,有时几里路不见人烟,经常只能带饼干充饥,用双手盛溪水解渴,有时就在山里人家把草包的干饭和芋头放在锅内热一下解决午餐。
林坚贞告诉记者,进山采集标本一般都住在当地林业站,山里靠小水电站发电,一般晚上9点就停电了。住在小溪用木头支起的木屋里,晚上耳边响着哗哗的流水声让人难以入眠。采集标本的岁月里,很少有机会与人交流,每天听到的只有鸟叫的叫声,风吹落叶的发声和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有时在山间迷路时,只好凭着生活经验顺着流水的方向找到人家。常年一个行走在荒山野岭,经常还会遇到猛兽,让人怵目惊心。
几十年来,林坚贞为采集标本一个独自闯荡名山大川,他到过新疆天山、到了峨眉山金顶,还独闯过西藏,他的脚印在“一带一路”上如花绽放。为采集蜜蜂上的螨类,还会带来被蛰伤的风险。有时手指被蜜蜂尾刺蛰到产生钻心的疼痛。为采集野外蜂巢上的螨类,经常头顶被蜂蜇了,弄得头昏眼花。
在几十年的采集标本过程中,最为艰巨的是进藏,严重的高原反应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说,2014年他应邀前往西藏拉萨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培训温室蔬菜害螨生物防治技术,并顺便与该所主任代万安合作进行西藏螨类区系调查。由于首次进藏,一到拉萨因缺氧产生了激烈的高原反应,不仅感觉到激烈的头痛,而且嘴唇和指甲都变得乌黑。有人劝他打道回府都被他婉拒。在克服了高原反应的痛苦,经常工作通宵达旦,终于圆满完成了采集标本的任务,他的事业心让西藏同行感动万分。
蜱螨学研究硕果累累
朱奇武在基础拉丁语一书中提到“动物物种的命名,如果用人名,一般根据标本采集者,或者对本门类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的姓氏创建的种名,是对采集者的纪念或对某一科学家的赠献”。
马立名教授2011年在蛛形学报中,林氏毛绥螨种名以林坚贞博士命名;他在2014年蛛形学报中以黄山林氏绥螨Linseius huangshanensisMa为模式种建立林氏绥螨属Linseius?Ma,新属以我国螨类学家林坚贞博士姓氏命名。同年他和台湾何琦琛教授合作研究台湾双革螨科两新种发表在Zootaxa刊物上,其中一个新种:林坚贞树厉螨Dendrolaelaps linjianzheniMa, Ho et Wang,种名linjianzheni以中国螨类学家林坚贞博士对蜱螨学的贡献而命名。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Rezende,Z. M.博士,Lofego, A. J.教授和美国农业部系统分类实验室Ronald Ochoa博士2015年在国际蜱螨学报发表哥斯达黎加迷跗线螨属10新种一文中,其中1种命名为林氏迷跗线螨Daidalotarsonemuslini Rezende, Ochoa et Lofego,种名以林坚贞博士姓氏命名,以示他对跗线螨科研究所作的贡献。
为表彰林坚贞为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从2011年3月开始,他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10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委员会http://entosoc.ioz.cas.cn/wyh/、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第11组)中,林坚贞研究员成了蜱螨专业委员会(19人)委员之一。
在“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领域,林坚贞不仅完成了大量的标本采集任务,而且在害螨生物防治领域的培训中,他开拓了胡瓜钝绥螨(胡瓜新小绥螨)应用技术,并到全国各地对基层植保干部及农民进行害螨生物防治培训,大大推动了国家“以螨治螨”生物防控进程。
在几十年的蜱螨学的研究上,林坚贞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与同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4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了7本著作,1999年在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教授推荐下,成为《武夷科学》编委,2005-2008年为第八届福建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2007-2009年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此外,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神农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新疆兵团科技二等奖1项;福建省农科院科技二等奖1项;温州市科技奖1项;莆田市科技奖1项。
【陈国明/文(首席记者)】[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