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省财政继2013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补助后,2014年继续加码,又安排了7000万元用于林下经济项目,在全省各地掀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新热潮。
福建发展林下经济条件优越
林下经济是一种复合经济、立体经济、循环经济、高效经济、集约经济、富民经济,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交易以及最终进入消费领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
林下经济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下种植,指林下种植花卉、药材、牧草、蔬菜、果树、粮食作物等;二是林下养殖,指林下养殖家禽(鸡、鸭、鹅等)、牲畜(猪、牛、羊、兔等)、蜜蜂、蚯蚓、珍贵野生动物、鸟类等;三是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指花果、蔬菜、藤编、草编、竹笋、蜂蜜等的采集加工、储运交易;四是森林景观利用,指森林人家、生态休闲旅游、森林公园衍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绿色产业活动。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适合林木生长。全省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集体林地面积约5000万亩,已使用的面积约1000万亩,还有近4000万亩有待开发;全省林分综合生长率8.66%,高出全国林分平均生长率48.4%;森林覆盖率65.95%,居全国第一,这些优越的条件为全省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福建省林区群众就有采菇、拗笋、挖药、摘果的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自发地出现了林下养鸡、养鸭、养羊、养蜂,种香菇、种毛竹、种砂仁、种板栗、割松脂等模式,且面积日益扩大,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门路。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是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游模式(森林人家)、林蜂模式、林禽模式、藤芒编织加工、竹笋采集加工、野菜采集加工等。
省政协委员:利用优势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既环保又低碳的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在2014年2月20日举行的福建省政协全会上,部分委员建议结合福建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等情况,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突出特色,科学布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委员们提出,在对林下资源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分区域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目标。对于已实现规模化的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加大力度,继续巩固和发展,以龙头产业带动其他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于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森林蔬菜、道地药材等要加大扶持力度,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林下种养殖基地,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实现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此外,委员还建议,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加大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种的科技开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应尽快完善农民、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加强林下经济新模式的研究,结合中长期发展战略,在林下经济开发中充分体现安全性、经济性、食用性、时尚性、趣味性等理念,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