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6年第12期

泉州:启动海上丝路申遗项目

2017年02月14日 10:1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海丝”起点引发泉州的外贸繁荣

  一幅“梯航万国”的画卷从泉州铺向世界,表明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据《诸番志》记载,从泉州输出的商品,除瓷器和丝绸外,还有米酒、粗盐、网坠、乌铅、铁鼎、铁针、绢伞、藤笼等等,不一而足。追溯历史,从东亚的高丽、日本,到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南亚和西亚诸国,都是昔日泉州人海上涉足的地区。陈高华在《北宋时期前往高丽贸易的泉州舶商》写道:“泉州至高丽贸易的商人最多一次达150人以上,到高丽的泉州商人约在千人以上。”而据日本的《长崎荷兰商馆日记》记载,安平商船经常出没于长崎港,如崇祯十三年(1640)6月26日、7月1日、7月4日,就有安平商人的3艘货船开到长崎……

  由于泉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引发了泉州的外贸繁荣,并使泉州成长为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其中,以聚宝街、青龙巷最为繁盛。聚宝街的南面为晋江北岸,虽然据说只有3米宽,但“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满市珠玑醉歌舞,几人为尔沉酣”的描绘,可见当年聚宝街热闹景象。

  与此同时,青龙巷内除设有许多供各国商人兑换货币的当铺以外,还有明朝政府专为琉球通商设置的“来远驿”,用于接待番商,相当于现在的宾馆,当时泉州往来的客商之多可见一斑。

  泉州拥有深厚海洋文化,历史上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到泉州经商、传道、行医等等。他们有的是传道讲经的高僧,例如印度名僧拘那罗陀。据史料记载,公元565年,拘那罗陀在刺桐港九日山的延福寺,一边翻译着《金刚经》,一边等候季风,南航马来半岛。作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拘那罗陀,在华期间共翻译佛经49部、142卷,九日山上至今犹存拘那罗陀“翻经石”古迹。

  此外,还有意大利商人雅各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中写道:“人群中,不但有土生土长、操着本地口音的泉州人,还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有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英国人、犹太人……在这座城里,他们有自己的客栈和仓库,与本地居民和平相处。”这些外国人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为泉州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基础。

  海上丝路:为泉州提供一个历史契机

  从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为此,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泉州港为“世界第一大港”。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着这样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无疑扮演了陆路和海路的中转站的角色。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介于上海和湛江两大港口之间的海岸线中段。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多海湾良港。正是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一个基本的条件。由于泉州港就在晋江的入海口处,不冻、不冷、不淤、避风港湾宽广,正是这种有利的地理条件,让泉州港辉煌一时。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专家认为,形成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而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特别是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加上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热忱,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文/山路)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