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部队是台军战时主要的支援力量。台军秉持“科技先导、常备打击、后备守土”的建军理念,近年在持续精简常备部队员额的同时,大力加强后备部队建设,强化军事动员能力,以求实现“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建军目标。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后备部队整体士气不高,武器装备落后,训练难以完全落实,欲达成军方当局的目标并不容易。
台军为适应军事革新的需要,近十几年来陆续实施“精实案”、“精进案”和“勇固案”等兵力精简方案,精简高层、充实基层, 减少机关院校后勤人员,同时推动志愿役制度,常备部队员额大幅减少。据台军“勇固案”规划,至2019年,台军现役部队员额将减至17至19万人。与此同时,大力强加后备力量建设,后备部队的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台湾列管的后备军人近400万人,占台湾地区人口总数约18%;至2001年初,更增加至430万人。目前仍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
动员体制
依据台“兵役法”规定:士兵服役期满退役后,即转后备役,直至年满40周岁;退役军官也有相应的服后备役规定,这些是构成后备部队的主要来源。台军后备部队建立有完备的动员体制。它大致可分决策、执行和协调三个体系。“总统”是总动员的最高决策人,决定动员的时间、范围,并发布总动员令。“国家总动员联席会议”是动员决策机构。总动员具体任务的执行机构是按军队、地方两条系统分别组织实施。“台湾地区总动员协调会报”,是总动员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军队和地方及各部门间的动员业务。“协调会报”以战区为重心,以常备部队基本作战单位为桥梁,由台湾地区、作战区、县(市)、基层(警察分局)、乡(镇)等5级组成,党、政、军、警和有关部门主管人员参加,以利于军事动员、民事动员的实施。
台军每年都制订有“年度军队动员计划”,遇有战事,即按照此项计划实施动员。台军常备部队分为平时与战时两种编制。平时部队不满编,战时则迅速动员扩编至满员。台军动员方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编实动员:又称为“战时紧急动员”,是临战和战争初期现役部队由平时编制转入战时编制的主要动员形式。台军规定,战时首先要实施编实动员,编实动员部队的召集时效为24小时。在台军近年的“汉光”演习中,24小时人员报到率一般为96%。据报道,台军转入战时体制,一天之内可动员29万人补充部队。
二是扩编动员:根据各军种的任务和战时可能获得的装备情况,以三军的常备部队、管区和各军事院校的现有人员为主体,加编一定数量的后备军人编成作战部队。据透露,战时台军1个联兵旅,可扩编为2个联兵旅。台军规定扩编动员的召集时效为48小时,在平时演习中24小时的报到率可达70%至80%。
三是战耗补充动员:即战时人员伤亡后的补充动员。台军根据战时人员可能的损耗情况,提早制订人员补充计划,战时依计划逐次实施补充,以确保持续作战能力。2006年3月29日,台“国防部”副部长朱凯生曾在立法机构答询时表示,按照台军“汉光演习”兵棋推演结果,如果大陆用导弹对台军实施突然打击,在初期连续五波的导弹攻击下,半天里台军的伤亡人数将达到25000人;如果大陆展开全面进攻,在2周的时间里,台军的总伤亡人数为42000人。也就是说,台军战时在半天内需要补充战耗兵力25000人,2周内需补充战耗兵力42000人。
台军战争动员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实施编实动员,再扩编动员,后补充动员,以达到“立即动员、立即成军、立即作战”的目标。战时,在“总统”发布总动员令后,“国防部”、“内政部”按照分工,分别发布军事和民事动员令。动员令一般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多种途径发布。应召人员接到动员通知后,须以最快的速度向指定地点和单位报到。各部队接到动员令后,根据预先计划向驻地管区提出人员申请,并选择合适地点作为动员编成地,组织专门机构办理应召人员报到、编组工作。应召人员领取相应装备后,经过短时期军事训练即纳入部队编入现役。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