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河洛文化
闽南人及客家人东渡开发了台湾,迄今还有许多台湾人自称是“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中华民族以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在依人口数量排序的120个大姓中,属于炎黄帝族的有103个姓。在大陆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洛地区。台湾姓氏与河洛姓氏存在着渊源联系,在100个大姓中,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等十大姓与大陆十大姓基本相同,且其郡望多在河洛。
除了姓氏,台湾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伦道德理念、习俗信仰规范等无不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如堂号、民俗、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及祭祖观念都源于中原,故有“500年前在福建,1000年前在中原”一说。
因此,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曾两次跨过海峡,分别于2011年4月15至17日在台北,2015年10月13至14日在新北市举行研讨会,都是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这一主题,两岸学者在民族、国家及文化认同上取得了许多共识。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理事长在第10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中说,在台湾,不少人误将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划等号,这就将河洛文化的范围和内涵窄义化了;闽南和台湾一些民众自称“河洛人”,却常不知真正的文化发源地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河洛文化是台湾、闽南和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它的影响不只局限于闽台地区,而是很广泛,包括长江以南的浙江、广东、江西、海南乃至东南亚一带,大陆以外的“信徒”有八千万,“开漳圣王庙”建于各地就是一例。
与会专家学者同时对台湾文化作了肯定,在台湾的早期开发与现当代的建设过程中,作为河洛后裔的闽南人、客家人和其后的“外省人”,与当地族群一起,以坚忍卓绝的精神,筚路蓝缕,开拓奋进,从而创造出了繁盛的今日台湾文化。这是一种在文化形态和特征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迹痕,又有自己别具一格风貌的新文化,令世人瞩目,这是台湾民众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台湾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台湾文化所具有的海洋性、相容性、民主性和现代精神等,是中华文化中充满生机的灿烂奇葩。因此,台湾在河洛文化研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10年来一直致力于闽台关系的研究,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出版了专著7部:刘加洪《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龚国光《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任崇岳《台北知府陈星聚评传》,罗勇、邹春生《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述论》,汤漳平《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何绵山《闽台五缘简论》,杨海中《周代礼乐与河洛文化》。
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还两次到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北、新北、高雄、台南、桃园、新竹、宜兰、凤山等地演出。把舞台多次直接搭在乡间和村头,与台湾的百姓零距离接触,感受两岸一家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此外,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与华艺公司联合摄制了历史文献片《台北知府陈星聚》,介绍了陈星聚清朝末年在台湾的政绩及抗法御侮的事迹。该片2012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10年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起点。河洛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相比,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还需要继续努力。今后不仅要重“史”, 也要重“实”:将其研究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史的总体研究格局中去考虑,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发掘新内容、发现新线索、创造新成果、搭建新平台, 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紧抓人才和精品,形成以人才创精品,以精品创品牌;不仅要继续深入研究其历史贡献,还要深入阐解其当代价值:真正做到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相统一,会议研讨与往来交流相统一,坚守根本与继承发展相统一,传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不仅要有“根在河洛”的文化认同,更要有“心归华夏”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其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开辟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为进一步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戎戒/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