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接福
立春对以农耕为主的客家来说,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因为一年之季在于春,所以客家人对在立春之际举行“迎春接福”活动尤为隆重,因为立春被客家人看成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当立春到来之际,闽西北山区的客家人便会举行各种不同的“接春”习俗,有“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等,旧社会是由县官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田,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该县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民间艺人则自发组织起来吹着唢呐,拉着丝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对泥塑牛,或送上一张写着“捷报春魁”的红纸,预告春耕开始,并向主人表示节日祝福。也有人沿袭古规,在这个时候进香后,于每根屋柱上用斧头或镰刀鼓几下,边鼓边说道:“立春之日鼓几下,一年到头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平安,财源广进滚滚来!”
客家人的立春“犁春牛”的习俗,主要是要从村里挑选一头肥壮的公牛,然后有人扮装犁田的农民、牵“春牛”的“勾芒神”(当地人称迎春者)、送饭送草的农妇、书生、渔夫和挑柴的妇女等等。持木犁者也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扮演书生者则选长得英俊的少年、扮农妇者,旧时一般男扮女装,还可选一些扮演郎中、 商人和古装汉戏中的主要人物,如岳飞、关云长、钟馗等等。人员确定后,由发起人和参与协商者分头互相通知扮演者。出游前到发起人家中或本房祖屋集中化妆。 此外,还要安排5至7人准备松火把或火笼(用铁线织成网状,用于点松光火,可用人提着的。)活动一般是在“立春”节前后三天的晚上。如果是在农历腊月底 “立春”,则安排“立春”前一天晚上、“立春”当日晚上和年初一、初二晚上进行。
出游开始后,锣鼓队则由一个打松光火的人引路,先敲锣打鼓到牛寮将选定出游的耕牛“请”到化装地点。出游的耕牛要用3尺红布缠在牛角上,牛角之间要扎成一朵红花。据说,被选出来游的牛,一年都不会生病,所以谁家养的牛都愿意选来出游。出游时的队列依次是:锣鼓队、放鞭炮者(本房长者,用一红布袋装香烛、鞭炮)、装牵牛迎春者(其动作相拟跳神)、耕牛(有套上犁田时 锁链等)、犁田的农夫(身穿棕衣,头戴斗笠,手扶一把木梨,把铁铸的犁头、犁劈拆除,表演犁田的动作)、送饭、送草的农妇、(身穿客家妹子服装,用红布扎头或头戴凉笠,用一根又薄又软的竹扁担挑着)、男女锄田手(荷着锄头,表演锄田姿势)、挑谷箩者、看书的书生(身穿长衫,手拿书本)、钓鱼的渔夫、“挑 柴”的妇女(头戴凉笠,挑着一担杂木柴)、郎中(身穿长衫,手提四包中草药,外面写“四季平安”四个字)、商人(身穿长衫,手拿算盘账簿)、古事人物(按 古装戏化妆)、“十番”乐队或锣鼓队。
游行时,领队者带出游行队伍先到开基祖祠堂点烛、焚香、烧纸、放鞭炮,先敬老祖宗。然后按事后商定线路周游全村。游行路线是按村民居住区的大街小巷走大中小三圈;其他小村子一般按商定线路游两圈。有的还游到邻近村子,互相往来。春牛游到人家门口、店门口时,主人都要放鞭炮或几个高升炮。游到有 “土地神”的地点,领队者要给“土地神”烧香、鸣炮,以至通宵达旦。
客家古邑明溪县民间立春,俗称“交春”,为时令之首。农时季节是农家命脉,所以有“交春”比过大年初一更为隆重。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此外,还要在大门旁、厅堂香案上,灶君前插上春花。立春时辰一到,摆香案,燃放爆竹接春,并以牲醴、春花祭神祇祖先。接春后,家家农夫牵着自家的牛,戴着红花,肩披红布,由主人牵着下地犁三圈然后牵回家,以示新年风调雨顺,接着合家喝春酒,让古老的农家庭院充满喜气。(文/边城)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