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名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全球首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秋日登泰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直通帝座”的天堂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祀被人认为是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中外。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在神话中其往上最接近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东邻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莱与瀛洲,故诗曰泰山“魂雄气壮九州东,一敞天门旭日升。百代帝王趋受命,万方处士向蓬瀛。”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据载,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据载: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他说,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他却不能随行,希望死后司马迁会继任太史官职,不要忘了他所渴望的著书立说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有关专家指出,封建统治者都认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由于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气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登天的感觉
南天门,是神话中进入玉皇大帝宫殿必经之门,由于泰山被认为是离天最近的山,为此,这里设有一道南天门。登南天门,让人有登天的感觉。
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山势最为危耸,上即绝顶。此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下仰视,南天门云缠雾绕,天门若隐若现,犹如天上宫阙。
登南天门的台阶极其险陡,两旁山势如劈如削。越往上登越不敢往后面看,因为陡峭的台阶正是从天上甩下。登到南天门前,脚下的台阶已经被云雾掩埋,让人看不到山下,如果有恐高症的人就有晕倒的可能。
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门洞,上镶石匾额“南天门”,两侧镶石刻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上层建摩空阁,门上石匾额“摩空阁”,白地贴金红墙衬托,与黄色琉璃瓦顶相辉映,更显巍峨壮观。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