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门北面建有关帝庙,前廊内有关帝像赞碑,像阴线刻。南天门和关帝庙中间两侧,原有东西配殿各3间,1949年前被毁,1984年利用原墙基重建。《泰山小史》赞南天门“在十八盘上,高插霄汉,两山对峙,万初中鸟道百折,危级千盘。松声云气,迷离耳目衣袂之间。俯视下界,则山伏若丘,河环如绷,天地空阔,无可名状。”
南天门是泰山的骄傲。南天门以上围绕着泰山极顶的区域,被称作岱顶景区。站在岱顶俯视脚下山峦,让人有“一揽众山小”的感觉。这里海拔较高,由于气压、温度诸因素的影响,景观与山下迥然有别,堪称奇妙。置身岱顶,只觉云丝在胸前飘荡,伸手可直指头顶天穹。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不断营构的“天府仙境”与大自然赋予的奇异景致交相辉映,使人感到虚幻飘渺,置身岱顶,不知自己此刻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天街游客如云
天街,顾名思义就是悬在天上的一条市街。进入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到了岱顶的天街。在这条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游人往来熙攘,一派繁华景象。据记载,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这里的商号历史悠久,很多店铺老板都有以实物作招牌的传统,比如:笊篱家、葫芦家、双斗家、棒槌、木碗、鹦鹉等。
天街石坊东北方,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侧均为以后改建的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游客凭栏可远眺中天胜景,泰城夜色。走进天街,游人如鲫,气氛祥和。无论购物还是观景,都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天街内,卖各种工艺品的商铺和露天摊点分布得密密麻麻,销售各种泰山平安符、泰山石等各种旅游纪念品,由于生意兴隆,以致摊点销售人员应接不遐。记者随着人流在天街穿行,本来以为山东汉子一定身材高大,其实不然,有的与南方人相比仍显得瘦小。但山东人豪爽、热情,他们买卖公平,说话干脆,语气亲切和蔼可亲。记者看到在销售泰山石的摊点上悬挂着的那些形状各异、颜色斑驳美丽的泰山石,价钱也较为实在,但还是可以稍稍还价,而如果砍价太多,服务人员不会用很多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只有扔出一句很简单的:“不卖”。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生硬,但从他们的脸上还是可以看到一种纯朴的微笑,于是,人们并不介意,还是很愿意向他购买。在买卖中游客与摊贩从陌生到熟悉,甚至还成了朋友。
登上天街,记者最担心的是用餐。但没想到在这里小餐馆很多,价格也不贵。历史以来,由于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至于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下了一篇《泰山闻见录》,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据载,到了明朝中期,随着香客的增多,天街也开始繁荣起来,隆庆年间(1567-1572),冯时可在<泰山记>中说:“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可见当时天街的繁荣。万历二十七年(1599),文学家谢肇浙游泰山,又有这样的记录(十八盘)梯穷而得平壤,乃有周庐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于元君祠也。
据介绍,天街上店铺虽不少,但过去都是贫苦山民开设的,房屋是山石垒墙,茅草盖顶,屋内狭小昏暗,就是这样的房屋一家也只有两三间,个别的有五六间客房的,也就可以称为大店了,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1961年,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记下了当时客房的情形:“地方宽敞的摆着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深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泰安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大规模拓宽改造天街,低矮的草房被拆除,使天街旧貌换新颜。近年来,上泰山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据统计,2015年,泰山共接待海内外旅客近60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游客出现激增现象,2016年上半年,泰山共接待游客317万人次,2016年国庆节期间一天游客就超过10万人。为满足游客下榻需求,政府和旅游部门重视泰山顶上的接待设施建设,如今泰山顶上的高中低档宾馆都有,还有一些低价但还是较为干净的民宿,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文/陈国明(首席记者)】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