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中的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具有独特的过年俗例。
“做大岁”、贴“白额春联”
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在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做大岁”习俗源于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由于遭受倭寇侵扰,兴化人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但春节在兴化人心目中,是一年的大节日 ,这种节日不可不过。于是,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正月“做大岁”的习俗随着分布于莆田市内全境和与莆田比邻的福清新厝、惠安蒜岭等流行莆仙方言的乡村,但唯有仙游县游洋镇吴宅村人在正月不做“大岁”,这是因为嘉靖42年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当时任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壮烈牺牲,乡里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初五定为悼亡月,年年举行祭奠英灵的仪式。
为纪念惨死的亡人,兴化人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在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后来人们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于是,就变通为初一日如果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于是,很多人家就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走亲访友,登门拜年,这样正月初二走亲访友就没有忌诲了。
因莆仙百姓“做大岁”的习俗,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所以从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起莆仙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代代传承,至今已有453年了。这种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表现了莆仙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外来侵略者恨之入骨的民族情怀,这种民俗活动,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受到莆田百姓的一致认同,才能传承不断到如今。
至于兴化人春节贴白额春联这一习俗确是与全国各地的春节贴红色春联格格不入。春节贴介联,是兴化人独特的习俗,他们贴的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但许多家庭因为亲人遭受清兵杀戮,未曾脱离悲境,如何能贴出山红联以表达喜气?但因为普通百姓无力抗争清庭,于是,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便纷纷仿效,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跳棕桥
跳棕轿是莆田特有的一种神秘的元宵节风俗和仪式,一般会和游灯,莆仙戏等喜庆节目同时举行。在莆田的乡村,跳棕轿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几乎是家家户户必须参加的全民活动。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小伙子们打着赤脚,抬着7到9只棕轿,围着火堆穿插跳舞,这赤脚等一会是要从火堆上踩过去的。为了能够安全踩过火堆,他们事先要绕着火堆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准备。跳棕轿仪式的高潮是用脚蹈火,它表现了莆田人的豪气和勇敢的精神。
当20多天热闹的元宵节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就会有社区内一个大的公庙牵头,举行最后的高潮活动文艺踩街。它是把莆田各种特有的民间乐器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的文艺巡游,是在一个大范围的文艺联欢活动。站在花车上的小学生扮演出一些戏剧人物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颇有些仙风道骨。他们还扮演一些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和取得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中国女排等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国家,对生活的热爱。
相传,在抗倭英雄戚继光重创倭寇的林墩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叫曹大金的部将,奉命在莆田这个叫“迎仙寨”的地方拦截逃敌,就在身负重伤的关键时刻,他擂起庙里祭祀用的社鼓,鼓励战士奋勇杀敌。附近的乡亲们听到鼓声后,也纷纷赶来助战,终于消灭了这股倭寇。后来莆田人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就把庙里的锣鼓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