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傍晚,中共福建南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廖俊波出差途中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8岁的廖俊波虽然离开了,却把口碑留在了人民心中。做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他在任职期间把一切奉献给了党,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缪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追授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努力争做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种子: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种子,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1990年,廖俊波刚从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邵武市大埠岗中学教物理。那时他年轻浑身充满朝气,带4个班,还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上课下课都跟学生在一起,给生病的同学煮面,给带饭的同学热饭。他带的班,期末平均成绩在附近4个乡镇的5个学校里排名第一。
傅以佑是当时大埠岗中学的校长,1992年的一天,他接到镇政府办的电话,被告知镇里的文化技术学校(简称文技校)缺一个老师,看有没有合适的推荐一个。条件是:语文老师、外地人、年纪轻、文笔好。当时大埠岗中学有六七个语文老师,但很多是本地人,还有些年纪偏大。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但在傅以佑校长看来工作不太负责,需要人督促。于是,校长很客观地讲,“我们学校有一个姓廖的老师,教物理的,浦城人,从我一年多的观察来看,他工作任劳任怨,不会讲价钱,踏实可靠。至于文笔,从工作总结、给学生写的评语还有入党申请书来看,还可以,你们可以试用一下。”
据当年大埠岗镇组织委员廖厚祥介绍,那个年代,文技校对接政府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扫盲和培养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文技校的领导班子成员总共三个,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校长通常是由镇长兼任的。文技校的老师都是从下面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里优中选优提上来的,除了要完成文技校的工作,还要配合政府办的工作。1992年7月,通过各项考核的廖俊波经大埠岗镇党委会研究决定,提任文化技术学校教导主任、党办主任。廖厚祥说:“自从廖俊波当了教导主任,文技校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以前都没有名次的。他不但自己到村里给农民上课,还把市里的老师请到镇上讲课。”在镇政府办工作期间,廖俊波经常一个人在档案室看材料到很晚,工作上手很快,采写的通讯报道从中央到地方均被采用过。
作为基层干部,廖俊波为什么能赢得各方信任?1998年6月,南平市遭遇“6.22”特大洪灾,邵武市拿口镇损失惨重,灾后重建任务重,镇长岗位空缺。为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综合分析廖俊波的德才表现,1998年11月,廖俊波提任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面对500多户受灾群众,廖俊波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走访。他说,不到现场,你就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深入了解情况后,廖俊波得出结论:要想实现春节前全部搬进新房的目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砖块的供应问题,一个是困难户的安置资金筹措问题。他下基层走访,从来不是简单地走一走,每次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廖俊波当时就提出通过铁路从福州调砖进来。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市场,也给灾民树立了信心。同时他还针对不同程度的困难户提出党员一对一帮扶机制。廖俊波在拿口工作期间的老领导熊贻荣介绍说,两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期间,他没有回过一趟市里,人变得又黑又瘦,苍老了许多。他是用他的辛苦指数,换百姓的幸福指数。
1999年,灾后重建工作刚告一段落,就又有新的棘手问题出现——修建拿朱公路。拿口镇原本是由拿口和朱坊两个公社合并而来。合并后,朱坊公社成了朱方村,人口约1.3万,差不多占拿口镇人口的一半,但却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从村里到镇里有十几公里远,却只有泥巴路,交通非常不便,村里的水果、毛竹等特产都运不出来。要想富,先修路。廖俊波深知其中的道理。建拿朱公路,当时有两种方案,修水泥路要600多万元,修柏油路只要400万左右。而当时镇里一年财政收入才百把万元。出于使用年限等长远考虑,为避免重复投资,廖俊波坚持一步到位,修水泥路。奔波一年多,廖俊波向上争取到了一半的道路硬化资金,然后通过动员社会能人捐款、干部老师自愿捐一个月工资等方式筹到了另一半资金。廖俊波说,花了这么大力气才筹到这么多钱,一定要保证道路施工质量。在当时,就很有远见地选派了3组人员去监督道路施工。首先要求交通部门指派强有力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其次是镇建站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监管,最后廖俊波还提出,在每个村选出2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到了哪个村的施工路段,就让该村村民代表一起参与施工管理。拿朱公路从2001年底通车至今,近16年的时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