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的名字,如今依然传诵和响彻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西部的太行山区。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 在他上千条的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里,山里的农民占了60%,他把自己的微信用户命名为“老山人”。他叫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完成了一个专家教授或者是学者真正意义上的“植根”和“深扎”,在太行山地区制造了一个“科技兴农”的神话和传奇。
兑现“承包”村民的幸福的承诺
今年57岁的杨群小,20多年前总是早出晚归去外面建筑队打零工,有一次在街上碰到在这里指导种苹果树的李保国。李保国上前截住了他,亲切地说:“群小,整天去外面跑啥,挣不了个钱,你都不能种点苹果树?”杨群小皱着眉头嗫嚅道:“我不懂这个,再说那能挣钱吗……”李保国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听我的,种吧,技术上我负责。你家两个孩子,光靠打个小工挣点小钱,养不起家,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哪会有好日子可过。你只要听我的,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
杨群小听了李保国的话,承包了村里3亩2分地,种了200棵苹果树,3年后果树扬花挂果,第1年就挣了4千元,第2年收入8千元,如今1年收入近10万元,不但供两个孩子上中学、上大学,还盖了楼房买了小轿车,幸福生活比蜜甜。为了兑现“你的幸福我承包”这个“七字承诺”,李保国以自己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承包”了数以万计人的幸福,付出巨大的甚至生命的代价。
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秋天一场大洪水之后走进岗底村的,当时他是从保定农大前往参加上边组织的“灾后水土流失评估”专家组到那里考察受灾情况。大洪灾把这个本来就偏僻贫困小山村的200多亩“保命田”冲了个精光。在听汇报时,村支书杨双牛眼泪婆娑,悲哀长叹:“这以后不知道该咋办……”李保国在下边听了,悄悄递给他一个纸条,完了就走了。散会后,杨双牛展开小纸条一看,上面写道:“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后面还留有他的家庭电话。山上没地了,可村里山场面积很大,特别适合种果树,杨双牛早有这心思,但不知道咋整。于是,他就试探着给远在保定的李保国打了个电话,没几天,李保国果然坐着长途汽车辗转着倒了好几次才来了这个距县城百十里的小山村,并开始了整整30年矢志不移的“科技扶贫”。
李保国是岗底村的“荣誉村民”,那里有他的办公室兼卧室,岗底村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能叫出全村人所有人的名字,对每一棵果树的生长比他儿子的成长都了如指掌,硬是把一个“山秃地贫收入少,光着脊梁睡土炕,糠菜树叶半年粮,十有九年闹饥荒”的穷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其生产的“富岗苹果”驰名中外,杨双牛因此成为“全国劳模”。如今,岗底村人均收入从80元达到3.1万元。
李保国扎根山区帮助村民们致富,是为了纯粹的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让别人记得他。30多年来,李保国都是义务为乡村服务,从没拿过群众一针一线。他规划、扶植、策划了那么多名牌林果产品,有的公司效益如日中天,但他从没向企业要过一分钱。当他功成名就、党和政府将要褒奖他的功德、给予他各种荣誉称号、新闻媒体宣扬他的事迹的时候,他却戛然而止,不情愿去享受那些“浮名”般的荣誉和光环。他愿意累在为老百姓的幸福上,不愿意累在名利上。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