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江苏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蜀山山麓的东坡书院,虽然历经时代的变更,但书院就如同苏轼文学的旷世影响一般,依然完好无损,洋溢着浓浓的历史及文化气息。
精巧别致的江南园林
东坡书院,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古院落,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白色的围墙,黑色的琉璃瓦顶,中间一道圆门显示出一种温文雅气。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古色古香。大门上横书“东坡书院”4个大字,出自书法大师舒同之手,让人感受到阵阵书香。
走进书院,显眼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一个精巧别致的江南园林,西侧栽有竹子和桂花树,东侧是太湖石堆砌的水池。池塘并不大,其中的一块石头犹如一头卧着的水牛,称“石牛”。当年把东坡书院被改为小学时,很多小学生经常坐着石牛玩耍。两旁为“砚池”,水并不深,据说是当年苏东坡题诗时就是从这池中取水研墨而得名。书院中种植的几株金桂,绽放着密匝匝的金色花蕊,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漫步书院,中间一条东西向的泮溪,横跨溪流的是一座看上去年代很久远的泮桥,后面是两棵苍翠的雪松相依相衬,俨然当年陪伴着苏东坡吟诗作画的书僮。书院前有条小河,叫“书院浜”,清明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澰滟的光芒。
东坡书院房屋共有7间四进。走过正门便是天井,院落坐北朝南,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据说,这里是当年苏东坡讲学、会友、吟诗作赋的地方。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只见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细细品画,诗人当年在这里过着亦诗亦农的浪漫生活情景仿佛再现眼前。然而,时光流逝千年,诗人已经远去,空荡荡的书院书香依旧,心中不免感到一阵惆怅。
情系宜兴陶艺香茶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横溢,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北宋元丰年间,他曾先后三次来到江苏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对阳羡(宜兴)山水怀有眷恋之情。有一天,他独自登上隽秀的独山,远眺烟波浩淼的太湖,环顾四周万顷良田,自己仿佛置身于家乡四川眉山,思乡之情悠然在心头升起,不禁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宜兴人为了纪念这位历史文豪,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
初冬的宜兴,早晚凉爽,但中午阳光灿烂,显得有些闷热。走进曲径通幽的书院,绿树掩映,花气氤氲。穿行其间,凉风习习,让人感到一阵阵清凉和舒适。在书院漫步,脚下泥土飘出的芳香,沁人心脾。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到第二进的“飨堂”,只见厅堂上悬的匾额为“东坡买田处”五个大字,两边厢房陈列着苏东坡在常州和宜兴活动的事迹。一尊高大的苏东坡塑像立在中间。他长袍宽袖,右手握着毛笔,双目傲视前方,显得怡然自得,展示诗人一派傲世的清高神采。伫立在塑像前,我仿佛又听到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坛巨擘之一,他刚正不阿,同情百姓,常以犀利的文笔抨击朝政,虽有些文人的率直甚至轻狂,但无不击中时弊。因此,他的仕途命运坎坷,一生屡遭排挤打击,备受贬谪漂泊之苦。中年以后,他决定安家宜兴,卜居终老。因此,在他的心中,宜兴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不管是远谪黄州、汝州,还是惠州、儋州,在他心中无时无刻不记挂着第二故乡——宜兴。因此,他来到宜兴置田买地,筑室而居。宜兴的青山竹海、东西三氿、太湖滆湖、铜官玉女、善卷张公等,无不留下他的身影。
书院四进7层命名为“望湖楼”。据说,他每每游玩宜兴的山山水水回家登上二楼,眺望远处烟波茫茫中的太湖,倾听随风传来的巨浪拍岸声响,心中便涌起许多美丽的诗篇。我久久依着二楼的门窗眺望远处的太湖,仿佛又听到了诗人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的高吭吟哦。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