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遗留在宜兴的故事
苏东坡爱宜兴,宜兴也爱苏东坡,在宜兴兜留期间,我听到了许多有关诗人的故事,其中关于他赠送玉带给乡亲造桥的故事成为宜兴地区广泛流传的美谈……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来到宜兴住在罨画溪头湖的好友单锡家。有一天,单锡陪他游善卷洞。他盛赞大自然神工鬼斧之妙,发思古之幽情,爬上山颠,观览田山碑,又感慨万千,连作两词《踏莎行·荆溪写景》和《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眼看时近晌午,苏东坡听说隔河的祝陵酒醇香味浓,欲顺便去尝尝。当二人同行快到祝陵时,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既无桥可过,又无船可渡。这时,他们又饥又渴,正在无法可施之时,河里来了一条罱泥船,农民便用罱泥船把他们渡过河去。
到了祝陵村,他们二人到了酒店品尝祝陵美酒心兴。苏东坡叹道:“如此桃花源仙境,竞无桥可渡,可惜!”问及缘由,方知当地百姓贫穷,无钱造桥。他听后颇为感慨,自己虽然做官,但并无余钱,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皇上赏赐给自己的一条玉带。于是立即解下玉带,递给乡亲说道:“送给你们,当了造座桥吧,既方便往来行人,也可方便当地乡亲。”父老乡亲们十分感动,当了玉带凑足了钱。当地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多久,一座花岗岩石拱桥便造了起来。为了感谢和纪念苏东坡捐带造桥的善举,人们便将此桥命名为“玉带桥”。漫漫900多年时光,随着桥下的流水潺潺汩汩逝去,但这座造福百姓的玉带桥尽沐千年风雨,至今仍横卧在祝陵河上,引发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前往凭吊……
二进天井里,一把约2米高的巨大紫砂提梁壶立在中央,据说这是苏东坡当年设计的壶原型。壶的结构并不复杂,然而,壶的提梁犹如两根古腾相交,显得古色古香。虽然我并不知道这把壶是否当时苏东坡亲手制作的式样,但近千年来宜兴人却忘不了那浪漫的制壶故事……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制陶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到宋代,宜兴制陶技艺已十分先进,并出现了闻名于世的紫砂陶器。传说当年苏东坡闲居在宜兴时,经常一个人或聚友品茶吟诗,倒也觉得比做官惬意。但唯一让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他喜欢喝茶,而且喜欢牛饮,但宜兴紫砂茶壶都太小,一小壶三两口就喝光了,再煮感到麻烦。于是,他突发其想要按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用来煮茶海饮,便叫书童上街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工具,亲自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事容易做事难,他一连做了好几个月总做不好让他感到懊恼。
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朝灯笼直转,灵感顿时涌现。他决定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后,他立即动手,一干就干到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后发现了毛病。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于是,他又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撑在灯笼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了,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鋬。因为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把壶鋬做在侧面的肚皮上,火一烧,壶鋬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这时,他抬头见屋顶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他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照,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伫立巨大的茶壶前,轻抚着壶鋬,细细端详着当年诗人的杰作仿制品,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在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咱”。回味九百多年前的那一幕,我仿佛看到花前月下诗人制壶的情景,犹闻到了诗人当年用自制茶壶泡茶时飘出的一缕浓香。
苏东坡在宜兴七月流火的诗文很多,其中《题诗双楠》是首刻在宜兴人心头的歌。当年宜兴城南有个官宦子弟慕容暉,宅前植有两株高大古楠树,故后厅称“双楠轩”。晖终日嗜酒,不思进取,自号“双楠居士”,但他十分钦慕苏东坡。一日,他邀共东坡到他家作客,席间求赐墨宝。东坡乃挥毫赋诗曰:“南轩前头两佳木,先生抚玩尚不足。尤爱熏风五月初,白银花开光照屋。”诗中讽喻华宅虽秀,尚缺书香,劝戒他要好学上进。从此,慕容晖一改陋习,潜心攻读,终有所成。以诗教人,留下了不朽的口碑。
登上书院后面是一个小山坡,一排桔子树挂果累累,红绿相间的桔果清香飘逸。碧绿的桔树掩映着一座飞檐翘脊、朱漆黑瓦的古亭《楚颂亭》。诗人当年有购买园种三百桔的想法虽然没有实现,但小小桔园也算了他的心结了。【文/陈国明(首席记者)】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