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台湾三峡一带的河流与山麓,原来是泰雅族人垦荒狩猎的领地。明代,有来自闽南的汉人北上鸡笼(今基隆),经淡水河上游,看到此地鸢山与狮头山之山形奇特,便萌生开发念头。
闽南安溪清水岩,是台湾和东南亚众多清水祖师庙分灵祭祀的祖庙,世界上有清水祖师文化信仰者上亿人,分炉分庙数千座,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逾亿人口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其中,仅台湾就有1000多万人,分炉分庙578座,成为台湾第一大佛教信仰,与妈祖、保生大帝并称“雨神”、“海神”、“药神”的闽台三大民间信仰。
出生书香门第
清水祖师出身书香,从小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7岁那年,一向仁慈向善的母亲,就送他去铺上西洋茂林庵出家读书“深造”。学有所得后,祖师走进位于岵山镇的天马山麓大云院落发为僧,潜心苦修,法号普足。修行期满,继续到高泰山结庵修行,后闻天马山西侧剧头铺(今属吾峰镇)大静山长老明松禅师法慧高超,道行圆满,遂往事师,苦读佛典3年,祖师数年如一日,聆受佛教大、小乘妙谛,终于悟道,道成业就。辞归时,明松禅师因授以法衣而嘱之,“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弃万缘,以利物济世为职责。”要求他日后行事,需以利物济民为志,多行善事,祖师秉记于心。
离开大静山后,祖师返回高泰山庵,谨遵师教,致力于施药济药,普救贫病。后来,祖师移居麻章庵,开始讲经传道,“道行精严,能感天动地。”在当地多次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处,以利往来,深得广大人民的崇敬。他又广施医药,救死扶伤,每遇天旱,设坛祈雨。当地人居渐旺,草木愈发葱茏,祖师名声渐渐远播他乡。
据《安溪县志》记载,是时,清溪(今安溪)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干,百姓心急如焚。崇善里(今蓬莱镇)人刘光锐,素仰普足道行高深,率众迎请莅乡祈雨。为救百姓之急,普足特往蓬莱祈雨。据传,翌日设坛,顿时天上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随即普降甘霖。安溪百姓感念普足解民疾难之恩,敦请普足驻锡蓬莱山(张岩),因那里岩石壁立,泉水清冽,后改称为清水岩。
《福建地方志》载,驻锡清水岩当年,祖师便募款建造通泉桥与谷口桥,此后18年里,他主持修建的汰口桥、龙津桥、永安桥等数十上百座桥,架起在茶乡大地,他的医道高明,为了方便乡民就医,便在山下洋中募建“洋中亭”义诊施药。同时他还不辞劳苦远赴汀州及漳州所属各县,为人治病驱疫,加上至今留存在清水岩密林中有数百种天然中草药,为不计其数的病人解除疾苦。
普足在清水岩圆寂,享年65岁,远近获悉噩耗后悲痛万分,痛哭流涕,云集于清水岩,膜拜赞叹。其逝后遗容神色久久不变,众人运石筑塔于岩后安葬普足,并刻沉香神像奉祀于殿中,后人称为清水岩真身菩萨、清水祖师。从此,清水祖师成为安溪县民信仰最诚的地方神祇。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泽,屡次奉报朝廷,敕赐“昭应广慧善利慈济大师”封号。因此福建安溪人称他为“祖师公”,其庙宇称为“祖师庙”。南宋时期,清水祖师的神阶大大提高,先后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昭应大师”、“昭应慈济大师”、“昭应广惠慈济大师”、“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相传普足“迁化之后,英灵如在,凡人有疾病,时有雨晹,及盗贼之忧,随祷随应。”祖师显应事迹比比皆是,威名显赫香火旺盛。祖师先后四次获得了宋朝皇帝的敕封,每次加封两字,由“昭应大师”累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成为闽台粤及东南亚等地供奉的神祗,世称“北有三藏大师,南有清水祖师”。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