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7年第2-3期

安溪清水祖师:台湾第一大佛教信仰

2017年05月04日 10:01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3大民间信仰之一

  清水祖师与妈祖、保生大帝分别被称为“雨神”、“海神”、“药神”,他们是台湾3大民间信仰,台湾三峡与福建安溪的乌面清水祖师的“神缘”紧紧牵系,地域名称的相近、相同,随处可见,那里的一座小学就称作“安溪小学”。

  据载,台湾三峡一带的河流与山麓,原来是泰雅族人垦荒狩猎的领地。明代,有来自闽南的汉人北上鸡笼(今基隆),经淡水河上游,看到此地鸢山与狮头山之山形奇特,便萌生开发念头。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来自泉州府的安溪人陈瑜获得了开垦此地的准许,获得“垦照”,便开始对三峡进行早期开发。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以后,来自海峡西岸的开发者多为闽粤两省人氏,而福建的开发者中以安溪县人为最多。三峡、莺歌石一代成为泉州安溪人的聚落。

  在农耕社会,新移民到一个陌生的生产生活处所,期待与现实、耕耘与生存,都需要有心灵上的寄托,并以此寄托作为祈求人寿年丰的皈依。于是,在安溪人心中的保护神乌面清水祖师也就顺理成章随着先民的迁徙,传到了当时三峡这荒乡僻壤,开始陪伴安溪、泉州垦台先民筚路蓝缕的垦殖生涯,三峡清水祖师庙至今已经有了400年的历史。

  三峡祖师庙供奉的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祖庙在安溪清水岩,台湾尊清水祖师为“祖师公”。清朝去台的安溪先民还分布在台湾北中南各地,并在各地设分灵、建庙宇,如在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恒春等县及澎湖厅、淡水厅兴建祖师庙。而在现在的台湾北部,则以艋舺、淡水、三峡的祖师庙香火最旺,乌面清水祖师的信众为甚。

  三峡祖师庙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而后经过3次重建。第一次是损毁于道光13年(公元1833年),后重建;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寇侵占,三峡的人民以三峡祖师庙为指挥部,奋起抗击,1895年日本人抱恨摧毁,1899年重建;台湾光复后,1947年三峡祖师庙开始进行第三次重建,由当时台湾著名画家李梅树来担纲设计重修方案,他把先民的信仰与现代艺术做了嫁接,使清水祖师的庙堂更有宗教和历史蕴涵,还能兼具现代艺术的审美价值。

  信俗同源的亲缘和情愫

  台北万华清水祖师庙有两副楹联:“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莱地,造蓬莱山”,“佛是祖师,我先人已称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道出了闽台清水祖师信仰的源和流的密切关系。如今,清水祖师信仰成为海外华人团结的凝聚力,与祖籍国联系的纽带,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清水岩祖庙接待朝拜团体共2368个,组团拜祖近55万人,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其中台胞约占85%,是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清水祖师信俗经千百年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于祭祀类的迎春绕境和卜签类的药签,信众广泛,祭祀活动中具鲜明的民俗性,并寓有民间的文化诉求,参与者众。祖师信俗历时900余年,历史悠久,涉及诸多艺术门类,伴随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阵头,神像的轿舆镂雕精致。祖师祭祀活动别开生面,庄重、热烈,是影响广泛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其药签中蕴含有祖国不可多得的中医药宝贵遗产,故颇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众来到安溪清水岩朝圣、观光旅游,为表达对祖师的钦敬,他们不断慷慨捐资对其信仰地清水岩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清水岩的规模不断获得了扩大。清水祖师信俗在闽台两地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两岸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是海峡两岸同宗、同文、同地、同缘、同信仰的情缘见证,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自清水祖师羽化为神后,各地信众纷纷到祖庙“分炉”回各自居住地建庙供奉,清水祖师信众遍及闽、台、粤、港、澳、浙及东南亚各地,其信俗影响深远。“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已于2011年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郭远征)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