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83.1%的台湾同胞祖籍都在福建,台湾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历史上,台湾和大陆两地民众互有迁移,其中以闽粤汉民移民台湾居多,先民到台湾后,聚族而居,把自己在大陆祖籍地的地名、街巷名、宗祠名、寺庙名等,作为在台湾新聚居地相应名称,并延用相同的堂号、延用传世辈字序列,即是“同名村”。在台湾,以同宗同姓冠乡村地名,是闽粤先民移居聚落地与血缘结合的基本特征,而以闽粤祖籍地进行冠名,是闽粤先民移居台湾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台湾,采用冠有聚居地姓氏之地名,以充分展示其浓浓的血缘关系,并对聚居地的开垦也具有积极意义。
闽籍移民在台开基以原乡冠名
明清以来,移居台湾的闽粤两省汉族先民,主要是来自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和广东的惠州府、潮州府、嘉应州(今梅州市)。闽粤先民移居台湾、开发台湾,不忘原乡,在垦荒地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姓氏相连结的血缘聚落或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祖籍地的原乡名称或故里传统习惯来冠名,形成了海峡两岸具有丰富人文特色的血缘、地缘、文缘关系。
明清时期,福建泉州府先民移居台湾后,多以“泉州”为村镇名。直接称“泉州”的在彰化县和美乡,称“泉州厝”的分别在苗栗县的卓兰镇、新北市的淡水镇、桃园县的新屋乡、台中市的清水镇和大甲镇。南投县竹山镇有“泉州寮”,彰化县最北端的伸港乡有“泉州社”,云林县台西乡有“泉州村”,彰化县线西乡有“泉州里”,台北市有“泉州街”。云林县刺桐乡,早期称“刺桐巷庄”,是移居台湾的泉州先民以泉州刺桐古城名称来冠名。高雄市鼓山区惠安里、台北市信义区惠安里,是泉州府惠安县的先民所冠名。屏东县潮州镇永春里、里港乡永春村,台北市信义区永春里,新北市松山区的永春里,宜兰县苏澳镇永春里地名,均为来自泉州府永春县先民冠名。台南市麻豆镇名为晋江里的地方,早期是泉州府晋江县陈姓开垦地,称晋江宅,后为晋江里。高雄市田寮乡的南安村,是泉州府南安县的移民所冠名的。新北市三峡镇安溪里、彰化市的安溪里,早期因泉州府安溪县的移民在该地成聚落,称安溪寮,后成为里名。台中市大甲镇的德化里,是泉州府德化县先民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进行冠名。
漳州府县的先民移居台湾后,不忘祖居地,同样多以家乡地名命名开基地。台南市佳里镇漳洲里(“洲”为“州”之误)、海澄里,源于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霞阳杨文科随郑成功入台,为当地开基祖,定居台南。海澄县今为龙海市,台湾移用漳州府县的地名,已知有台南市佳里区海澄里,高雄市小港区海澄里,新北市林口乡的漳州寮、小港区海澄里等。
闽南龙溪县于1985年与漳州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在台湾,与漳州龙溪同名的有台中市乌日乡的龙溪村、桃园县大溪镇的龙溪花园。高雄市仁武乡的漳浦寮、南投县南投镇的樟普寮,均为漳州府漳浦县的先民所冠名。台南市白河镇的诏安里,彰化县鹿港镇诏安里(原称诏安厝)、和美镇的诏安厝、和关镇的诏安里,均是早期在该地建立聚落的漳州府诏安县的先民所冠名的。台北市莺歌镇的南靖里,嘉义县梅山乡的“南靖寮”及水上乡的靖和、南和、南靖、美源等村统称为“南靖”等,为来自漳州南靖县的先民所冠名;台中市南区平和里、西区平和里、北屯区平和里,云林县虎尾镇的平和里,均为来自漳州平和县的先民所冠名;新北市芦州乡的长泰村,为来自长泰县的先民所冠名;嘉义市新东区的云雷厝,为来自漳州府云雷县的先民所冠名。
此外,闽西汀州府和龙岩是客家人的祖籍地,历史上永定、上杭、连城等县有许多客家人迁徙台湾,如云林县二仑乡的永定村原称永定厝,台中市的永定厝、南屯区永定里、石碇乡永定村,均是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永定县先民所冠名的。中和市的连城里,是汀州府的先民所冠名。褒忠乡龙岩村和南投县元长乡龙岩村,为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龙岩县先民所冠名。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