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举行
闽台同宗同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台湾西部大部分是闽南宗源的衍派,从台湾原住民的信仰传承到晋朝时期台湾保有的中原情节,再到唐朝的聚族而局,一直到大陆早期与台湾宗亲的互动建设等,都有着闽台先民祖根的情结。虽然经历了多少朝代,但在台福建移民对祖籍地的怀念却不忘初衷并代代相传。在改革开放之后,许多移台后裔通过族谱回原籍寻根谒祖认亲,与祖籍故地的宗亲取得了联系。
为帮助两岸同名村宗亲取得进一步联谊,增进感情,2014年6月16日,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于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两岸40多个同宗同名村的300多位宗亲代表齐聚,展开了一场两岸寻根对接的联谊大会。台湾布袋港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蔡维藩在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中激动说道,他所属的蔡氏是由福建晋江东石分流到台湾的,同名村联谊,让他找到了海峡西岸的宗亲,因此心里显得特别激动。
86岁的台湾宗亲王阿赞带着一套谱牒,首次代表族亲来到泉州交流。他说,他是民国69年(即1970年)开始寻根,后来通过与大陆这边频繁互动,了解到王氏一族是第7世分流到了台湾,如今在台湾,已经衍传到第18世了。彰化县花坛乡汉人入垦的历史甚早,从史料分析始自明郑时期。至明永历20年(1666),当时南部随郑成功、郑经去台的汉人,开始随着陆路北上在半线营盘附近移垦,逐渐建立台湾中部第一个汉人聚落,名曰白沙坑,现名为白沙村,这是台湾中部出现的第一个闽台同名村落。彰化八卦山文化协会理事长蒋敏全讲述着彰化花坛乡的历史,他表示,将带着儿子回到祖籍地去寻找自己的宗亲族友,把根找回来。第一次回到故乡的蒋东颖是与会宗亲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他说,听他父亲说,彰化蒋氏一族是郑成功时期迁移过去的。因此,这次他是专程陪父亲过来交流寻根,回到老祖宗的地方,感到很亲切。
交流大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宗亲之间同讲闽南语,乡音亲切,乡情浓郁。大会上,两岸同宗同名村代表还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捐赠谱牒文献资料,38套台湾宗亲谱牒落户泉州。台湾谱牒专家、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认为,两岸的谱牒交流需要更加的民间化、网络化和普及化,这样才能发挥谱牒的作用,把两岸亲情串联,延续血缘。
同名村宗亲诉不尽亲情乡情
作为第8届海峡论坛的主要配套活动之一,“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于2016年6月10日晚在福建厦门启动。380名来自台湾同名村镇的乡亲受邀来到福建,在活动结束后,他们还继续前往厦门、泉州、漳州、龙岩等地的同名村镇探亲谒祖、修撰族谱、考察交流、续缘联谊。出生在台湾嘉义县的吴序侬已经是第3次参加到续缘之旅的活动中,这次他作为副团长带领着嘉义县布袋镇的乡亲来到大陆寻根续缘。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6月举行的第5届海峡论坛期间首次策划“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以“探乡探亲寻根寻祖”为主题联络起了两岸乡亲,到2016年已经是第4届了,通过邀请台湾乡亲前来寻根续缘,推动闽台同名村深度融合。
台湾布袋港发展促进会顾问团团长吴序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近年来,他积极推动2代、3代台湾乡亲回到故乡,听乡音,话乡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让闽台续缘之旅交流向年轻一代拓展。他说,台湾的移民从福建过去的比较多,像他本身的祖籍就是泉州的,先祖过去台湾的时候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所以,作为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他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带到大陆来寻根,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根就在大陆。
台湾中华文化生活学会执行长池学文表示,他在台湾要筹设一个中华百姓文化生态博物馆,筹设这个博物馆的任务就是把两岸的文化历史各方面结合起来,让台湾人能够慢慢去了解,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文/远瞻)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