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台的地缘关系最深刻地体现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上。如台湾已知最早的、距今约3万年前的“左镇人”,与福建发现的“东山人”等史前人类生活年代相近。考古发现,无论是史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是他们的生活习性,闽台两地都有许多共同之处。目前,福建发现的万寿岩遗址、昙石山遗址、壳丘头遗址对闽台之间的地缘关系最有说服力。
千余涉台文物见证闽台渊源
2005年初至2006年底,福建省进行了一次历时两年的涉台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各地散落着1000多处涉台文物。这些历史遗存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
闽台两地的渊源关系,通过实物遗存形式在海峡西岸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据福建省文化部门透露,根据为期两年的涉台文物普查,目前福建登记涉台文物1000多处,其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处。
据介绍,福建涉台文物资源主要包括:与台湾史前文化有相同元素或承袭关系、反映台湾与大陆地理关系或地理变迁的先秦遗址;反映从大陆传播到台湾或台湾传播到大陆的宗教信仰或民间信仰的史迹;反映台胞迁徒进程或祖籍的史迹;反映与台湾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关的史迹;反映台胞在大陆捐建或修缮的各种公益设施或创办的实业旧址;其他与台湾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有关系的史迹。
为切实加强涉台文物的保护利用,福建多年来已经开展了涉台文物普查、研讨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编制涉台文物保护规划、修订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闽台缘博物馆等一系列工作。
其中,作为涉台文物展示利用重要阵地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6年在福建泉州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其中台湾各界人士也有数十万人次;而且举办文物特展,开展对台文化交流活动。
昙石山与台湾凤鼻头文化相似
位于福州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的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中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0次考古发掘,发掘墓葬、濠沟、陶窑、陶灶等重要遗迹,出土石器、陶器、贝器、骨器共约2000余件,此外,还有大量的陶片、贝壳及动物遗骸标本。这些文化遗迹和遗物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其特征与台湾高雄凤鼻头遗址所代表的凤鼻头文化有相似之处。凤鼻头文化分布于台湾中南部海岸与河谷地区,其流动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600年左右。由于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均出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故称凤鼻头文化。就类型而言,这一文化在时间上可分3期: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为第1期,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为第2期,自公元初年至十六、七世纪汉文化大量传入为第3期。3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都呈现着鲜明的大陆性格。
分布于大肚山至鹅銮鼻台湾西海岸中南部的首期以细质红陶为主要特征,这些红陶酷似祖国大陆东部沿海的原始文化遗存。这些红陶与大陆青莲岗文化、特别是较早期的青莲岗和马家浜文化中的红陶是一群“同胞姐妹”,显示出两者之间的渊源。
台商创办厦门鼓浪屿的海峡两岸博物馆
位于厦门鼓浪屿的海峡两岸博物馆,汇集了两岸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3万多件,特别是以明清、民国时期的闽台历史文物为主,一件件古色古香的文物真品见证了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
海峡两岸博物馆开馆时,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博物馆题词:“骏业宏开”;马英九也送来亲笔题词。成为洪明章最引为自豪的藏品。
从2001年开始,洪明章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两岸文物。他不仅自己每两、三天就出外寻访文物,还发动亲戚、朋友帮他一起搜集。就这样,积少成多,几年时间他收藏了3万多件各类文物,其中大部分发现于厦门。这些文物充分体现了两岸在血缘亲缘、民风民俗等方面密不可分。
洪明章把3万多件文物分为闽台文化、历史名人、闽台官方文书、民间老行当、闽南戏剧、婚嫁、宗祠牌匾,以及鼓浪屿西洋器物等多个系列。其中闽台文化系列收藏有闽台文化交流文物300多件。许多已经淡出历史的闽台民俗物品,有的物品时间比较久远,看上去显得很破旧。这些物品有农耕用具、渔具、婚嫁用具及日常生活器具等,充分展示闽台在民风、民俗方面一脉相承,十分相似。其中他收藏的一块写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和“福建台湾府彰化县”等字样的清代牌匾,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在清朝早期时曾经是福建省的一个府。
洪明章表示,创办海峡两岸博物馆就是为了保存历史、重温历史、尊重历史,让更多的人记住两岸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