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因感冒引起心肺衰竭,在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大师远去,馨香永留。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南怀瑾先生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很多拥趸的家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于他而言,当之无愧。
自幼好动,遍访名师习武
南怀瑾,1918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12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6—10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他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他武艺,从此才正式开始习武。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他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20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80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14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南怀谨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他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当时南怀谨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他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他终于见到了这位道长,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他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道长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南怀谨答道:“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他当场试练所习。他练了一阵以后,道长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南怀谨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总之,他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