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8年第5期

国学大师季羡林

2018年08月29日 15:51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转发 打印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成就卓越、著作等身。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曾是“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出生农家,深爱母亲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农民家庭,这位儒学大师孔子同乡的学者,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讲仁懂礼,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来赡养母亲,母亲就已撒手西去。这让他痛苦难忍,如万箭穿心。他见到冰冷的棺材,痛哭流涕。
  此后,季羡林每每想起自己的母亲,便觉得抱终天之憾,忍不住潸然泪下。母亲早早地离世让他明白,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
  亲人身边。他在散文《《赋得永久的悔〉中写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一旦当我懂得了珍惜的时候,本该珍惜的东西早已悄悄从这个世界溜走了。”
  季羡林的母亲也是穷苦人家的女儿,娘家姓赵,就住在离官庄五里的一个村子里,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不识字,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子之间的感情至厚至深,至博至大。
  季羡林幼年时候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候,在做午饭前,母亲到地里去摘绿豆荚,好把豆粒剥出来,拿回家去做午饭。季羡林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去。在绿豆地里,季羡林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有时,他想和母亲比赛谁摘豆荚快。尽管他全神贯注,使出全身力气去摘豆荚,想超过母亲,结果他还没摘到半筐,母亲的筐里已经满了。失望之余,他细心观察,发现这里面也并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从那以后,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就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只要一想到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便浮现在眼前。
  季羡林写到母亲,总是含情抹泪。有一年夏天,他捡到一小篮麦穗,高兴地递给了母亲。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以后,他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连忙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来捉他,只好站在水坑边上,看着儿子站在水里,把剩下的白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完。最后,母亲也笑了。
  季羡林6岁就离开母亲,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上。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羡林“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